首页 - 要闻 - 公司动态 - 正文

聚焦终端边缘AI芯片 放弃走云端路线的耐能到底行不行?

来源:松果财经 2022-10-25 14:25:2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聚焦终端边缘AI芯片 放弃走云端路线的耐能到底行不行?)

在国产替代的大背景下,伴随着智能终端设备数量快速增长,芯片创业投资热度也变得越来越高。

如何找到未来最具成长性的芯片企业,这是投资机构和媒体们都想搞明白的一个问题。但芯片属于硬科技创业赛道,创业门槛高,风险性高,可选项目少,芯片初创团队想要获得正规机构投资已经很难了,想要持续获得投资那就更难了。这种现状就会让人不免产生疑问:芯片初创企业到底还有没有机会呢?芯片初创企业的机会在哪里呢?

巧合的是,最近一家已经多次获得多家知名机构和产业链明星企业投资的芯片初创企业,给大家找到了答案。这是一家在芯片垂直赛道找到了发展机会的创业企业,值得大家研究。

10月8日,耐能宣布完成了B轮融资4800万美元,领投方为李嘉诚旗下投资基金维港投资,全球知名电子厂商光宝科技和存储器解决方案领先厂商威刚科技均有参与。而在此前,阿里巴巴创业者基金、奇景光电、高通、中科创达、红杉资本子基金Cloudatlas、鸿海集团、华邦电子等知名机构已经成为耐能股东。截至目前,耐能获得的融资额累计已经超过1.4亿美元。

在所谓的资本寒冬下,为什么耐能可以持续获得投资,甚至这里面许多都是产业资本,耐能不仅可以拿钱还可以拿到相关业务呢?通过分析耐能这家公司的成长史,笔者认为,芯片创业是超高门槛的创业,很难有初创企业可以跑出来,但边缘计算市场,正在成为初创芯片企业少有的机遇!这个市场,存在大量被巨头并购和独立上市的机会。

备受资本青睐的背后 耐能到底是在什么市场干什么事?

要想透过耐能挖掘产业机会,我们得先了解清楚耐能到底是一家做什么的公司?按照其官网的表述,耐能是一家专注边缘AI SoC专用处理器的研发,是全球领先的边缘AI计算解决方案厂商。从主营业务的战略布局来说,耐能直接放弃云端芯片市场,聚焦在终端AI芯片,其目的就是为了让终端设备可以在不联网的环境下也可以进行AI计算,实现终端设备数据的实时识别和分析,让终端设备可以为用户做出更多即时性、智能化的服务动作,并且还拥有隐私不泄漏的特点。

最近几年,终端AI芯片的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人重视起来。但在2015年耐能刚刚创办的时候,这种业务定位一定是非主流的选择。在笔者看来,“边缘AI计算”、“SOC专用处理器”是两个值得深究的关键词,这两大关键词意味着耐能切入的是一个有巨大发展潜力,但市场发展还处于早期的细分市场。

芯片技术,掌握在少数巨头企业手中,尤其是在通用型芯片领域,初创企业想要杀出重围是基本不太可能的。从创业的角度来说,选择的赛道越聚焦,企业的机会越大,而如果这个聚焦赛道还是那种未来前景巨大的赛道,那就更好了。

耐能的发展和其本身的市场选择大有关系,当耐能聚焦在终端边缘AI计算市场里深耕,这家公司或许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市场的发展,对于数据传输和算法拥有极大的依赖,云计算,是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技术,其所拥有的强大算力与数据交互,为消费者们感受到人工智能魅力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很客观地说,云计算并不是万能的,如果过度依赖于云数据,这对于一些特殊行业而言,始终都是不够安全的。基于数据安全性、数据及时性、数据延迟过高、交互成本过高且存在浪费等多方面考虑,边缘计算技术这种在传感器附近或设备产生数据就立马做出计算动作的技术,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尤其是对于一些需要对降低处理延迟和保护数据隐私提出更高要求的行业和企业,就更需要这种技术。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边缘计算在云端靠深度学习生成数据,在数据原点(设备边缘执行模型的推断和预测,可以让终端设备更迅速地做出智能响应动作。边缘计算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自动驾驶汽车基于数据检测更加迅速做出操作刹车或方向盘的动作,还对智能锁、智能冰箱等需要降低能耗,需要根据现场数据分析和评估做出实时响应的场景,给到了比云计算更好的解决方案。

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后,大家已经逐步形成了一种默契,云计算把握整体,边缘计算强化局部,大家可以根据自身行业和自身产品的特性去自主选择计算方案。这就意味着,当此前人们更多只关注云计算,谁率先在边缘计算中站稳跟脚,谁就有可能可以抓住更多的市场机会。边缘计算在可以助力终端设备具备AI算力的前提下,可以降低决策时延、处理压缩数据减轻传输和存储压力,是正在高速增长的市场,耐能在这个大市场下发展,就可以顺势而为。

根据IDC发布了2021年度中国边缘服务器市场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边缘计算服务器市场规模增长了266.3%。IDC预计,边缘算力的投资增长将远远快于核心位置,到 2025年,全球边缘服务器的支出金额占总体服务器比重,将从14.4%增长至24.9%。

人们常说创业这件事,赛道选择就占了一半的因素。显然,耐能选择的赛道是非常正确的。这意味着不管耐能本身的打法如何,边缘计算这里面依然还有许多细分的创业机会。

或许是此前在高通的工作,就让耐能创始人很早就看到了边缘计算的巨大机遇,耐能才会坚决不去碰云端芯片,而是专注在终端芯片相关产品研发上。而一些同类型的企业,还处在云端、终端都去涉猎的阶段,这对于需要靠聚焦去突破的初创企业来说,确实是不太合适的。

在边缘计算高速发展过程中,市场对边缘AI计算芯片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边缘AI是指在硬件设备上本地处理的AI算法,可以在没有网络连接的情况下处理数据。耐能的边缘AI芯片,有个很大的特色是可重组架构。

在此前接受雷锋网采访的时候,耐能创始人刘峻诚表示:所谓的可重组架构,可以理解为这款芯片提供的是一堆乐高积木,当需要支持语音AI的模型时就通过指令集进行组合,需要支持图像AI模型时,再重新组合,可以很好地支持多种神经网络模型,并且保持架构的精简性。由此也就同时带来了性能和功耗的优势,更进一步,可以在与级别产品性能相同的情况下,选用更加成熟的工艺制程,降低成本,最终实现高性能、低成本、低功耗、高兼容性的优势。

这种架构,从本质上来说在解决存储的问题,提升MAC的利用率。毫不夸张地说,面向智能家居类场景,他们之所以对边缘计算青睐有加,核心就是他们对产品的低耗能、高性能、高兼容、体积小等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一来,如果不是从底层架构寻求突破,这可能会是一个市场难解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有潜力的赛道里面找到了市场痛点,并找到了解决方案去走出自己的产品差异性特色道路,耐能依然没有停下聚焦的脚步,反而是更聚焦在物联网板块,致力于推出专用SOC去发挥边缘AI计算芯片的优势,为具体的场景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大家可能会有个疑问,SOC又是什么?SOC是一种芯片级系统,跟“芯片”的定义类似,SoC更强调的是一个整体,在集成电路领域,给它的定义为:由多个具有特定功能的集成电路组合在一个芯片上形成的系统或产品,其中包含完整的硬件系统及其承载的嵌入式软件。是一个有专有 目标的集成电路,其中包含完整系统并有嵌入软件 的全部内容。而SOC则是高度集成的一颗单独的芯片产品。 SoC有着更高的集成度、更小的面积、更低功耗等多方面的优势。

通俗地说,耐能是根据终端设备的专用场景,为这些客户提供一条龙解决方案。通过推出专用SOC产品,这可以帮助终端硬件创业者更快地跑通产品的智能功能,直接省去大量的开发时间和研发成本。以往一个包括软硬件在一起的复杂系统,如今只需要一颗芯片就可以实现。

也正是在对企业产品目标想得非常清楚,耐能表示他们不碰自动驾驶和云端AI芯片市场,而是聚焦在扫地机器人、智能门锁、智能家电等智能物联网市场。

这样的定位,就注定了耐能杀入的市场足够垂直,都是些巨头企业还没完全占领,甚至巨头都不见得瞧得上的垂直市场,这其实就是初创企业的机会。芯片创业确实很难,但越是在这个时候,借助初创公司更灵活的的机制,更容易找到其中的机会。

成熟的技术派创业者 需要既懂技术又懂商业的团队

除了本身的赛道选择和产品定位很好以外,创业这件事,离不开创业团队。从投资机构的角度上来说,耐能的团队已经不错了,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方面,从公开资料所呈现的状态来看,耐能创始人刘峻诚是一名成熟的技术派创业者,其对战略、团队组建、营销宣传方面的重视,是许多普通技术创业者做不到的。

从履历背景上来看,刘峻诚曾在高通、三星电子先进研发中心、晨星半导体、担任研发和管理职务。

从公开资料显示来看,刘峻诚有两个说法让人印象很深刻。

第一个说法,刘峻诚需要耐能从很早就要开始获得营收,而不是靠许多硬科技公司创业一样纯粹靠资本的钱烧。这意味着,他是以经营的角度在看耐能,而不是为了研发而研发。如果技术创业者没有更多站在经营的角度去看企业,是会多走很多弯路的。

第二个说法,刘峻诚需要了解垂直产业的需求,最后再谈芯片合作。人工智能有一项跟其他产业不一样的地方是:训练数据。一定要有行业的训练数据,才能真正教会这个脑去做某件事情。

做科技产品,尤其是面向B端的科技产品,如果不能比竞争对手更理解客户的需求,并且愿意为满足这些客户的需求去对产品进行改进,企业很容易就陷入为了研发而研发的困境中,最终难以在市场上取得成果。

这两个说法背后,体现出刘峻诚和耐能以客户为主的经营策略,就注定这会是一个确实认真做研发,认真经营企业的团队。

第二方面,在考虑了本身商业公司的经营问题后,耐能是一家非常重视团队,尤其是真正重视研发的创业企业,并且其在团队组建方面成绩还很不错。

刘峻诚在业内已经很不错,其所编写的教材在全球多个高校都在使用。但他让耐能这家公司更值钱的关键还是在于团队组建上,通过几年的沉淀,耐能吸纳了一批专家大咖在团队中。

耐能联合创始人张懋中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子工程系主任兼杰出教授,是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2021轮值主席,他的研究主要面向高性能和混合信号片上系统设计领域;耐能COO刘彦甫博士曾是Sentelic Corp研发副总裁,拥有20多年半导体和AI从业经验;耐能首席科学家李湘村曾在高通任职达17年,担任多媒体研发部门总监等职务。耐能CFO赖佑明具有30多年丰富的财务管理、资本市场和企业并购等经验,曾带领大全新能源和51 talk成功上市,并且在中芯国际IPO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这些大咖们的加持后,耐能产品在市场上也更有竞争优势。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耐能的多轮资方,其实都是产业链条内的相关上下游,甚至他们与耐能除资本合作外亦有业务合作。试问,如果不是这些企业对耐能本身的产品和团队极度认可,耐能又怎么吸引他们呢?

在管理上,耐能不仅吸纳了许多,还采用了多地组合研发的模式。耐能在美国圣地亚哥、台北、新竹、深圳、杭州、珠海两大洲五地都有办公室,美国的休息时间亚洲能够继续开发,亚洲的休息时间美国又可以继续开发,因此他们可以进行24小时不间断开发并支持全球客户。

因此,笔者认为,耐能的发展路线,对于创业者来说是相对更容易复制的一条道路。寻找到一个高潜力的细分市场,定位一个足够垂直聚焦的产品,最后以全球的视角吸纳顶级人才将研发的产品迅速做到行业顶级水平,从而细分市场中形成卡位优势。这种把经营、管理、研发、创新都考虑起来的路线,虽然很考验创始人的能力,但确实是一条更容易成功的创业道路。

芯片创业,在未来依然还有巨大的机会。哪怕细分到边缘计算市场,这里面依然还有许多垂直细分的市场。找到垂直的细分市场的机会,把握好研发与经营管理的平衡,硬科技创业也是很有机会的。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机器人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