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本轮创新药的高度和时间)
创新药已经上涨了5个月,很多个股从底部起来已经翻倍或者几倍,很多人担心创新药涨高了,或者到顶部了,主题贝塔行情快结束了等等。
如果有了对创新药成长和上涨本质上午深刻认知,这些想法大概会不攻自破的。
无论什么样的行业或者公司,其长期市值取决于对未来现金流的折现,这个是无论哪派哪国投资人都不会否认的事实,对于很多外行雾里看花的创新药估值,也其实同样遵循这个第一性原理。
一个新药,最终的估值取决于其在国内商业化销售收入,海外销售,或者BD交易达到里程碑的持续付款、海外销售收入的分成,在这些带来的持续现金流,折现回来,就是一个创新药的估值。三个阶段的创新药估值:
1-2个药的公司:如果一个在国内可以卖到30-50亿人民币,在全球可以卖到10-300亿美元,BD收入可以拿到100亿美元,海外可以拿到10-20%分成的公司,如果这些吹过的牛都实现了,这家公司应该是多少估值?
进入BD和商业兑现的公司:如果这家公司有3-10款创新药,最终有3款实现了成功上市海外BD交易,海外上市成功,那么这家公司应该是多少估值?
有收入,有BD,有平台的公司:如果这家公司在已经有3款成功全球上市的创新药,此刻研发管线中还有十几款在临床阶段的新药在研发,未来还会持续不断的有新的药出来,那么这家公司的空间和天花板是多少?
我说的这个逻辑,并非天方夜谭,在全球和中国都出现过这样的创新药公司,并且都曾经上涨了超过100倍,有的公司达到了1000亿人民币有的超过了1000亿美元,而他们的起点,可能只有10亿到几十亿人民币左右。
临床数据:催化剂OR基本面?从一期临床做到三期临床,成功的概率是在不断提高的,因此,临床数据是催化剂,但更是基于基本面因素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期,临床数据的好坏在左右创新药的上涨,好意味着成功实现现金流概率的提高。
BD交易:催化剂OR基本面?海外BD肉眼可见的数十亿美元的金额,不是一锤子买卖,随着临床的推进,很多现金将持续回流,更为重要的,是新药上市后的销售分成。巨额BD交易是催化剂,也是对未来实现更大更持续现金流的确定性提高。
创新药的复利。很多深谙投资智慧的大师都懂得复利的威力,投资大师取得长期惊人的回报率,他的持仓可能平淡无奇,朴实无华,就是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公司,但是他以更少的犯错率,更高的胜率,更漫长的投资周期,用积少成多的复利,带来长期惊人的回报。
在生物进化论中,那些只比同样种类动物强5%的生物,在进过漫长的进化时光,可以成长为体量和生存能力完全不同的强者生物。我们知道的很多复利特点的公司来自伟大的消费公司或者平台型科技公司。那么,创新药公司有没有复利呢?
当然有,创新药公司在推出第一个重磅新药的时候,一个可能有复利的创新药公司,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积累非同寻常的卓越能力,看似都在做研发和BD,就是那5%的差异,决定了后面的成长倍数。(后面将有一篇深度研究创新药公司的复利问题)
本文的目的不是为了探讨贝塔的空间和时间的短期因素,这些因素具有多种不确定性,很多投资人也因为着眼于博弈和短期因素卖飞了创新药,遗憾至今。但是,对疯狂和泡沫的理解对我们预判风险是有帮助的,按照PS、DCF等看,很多公司的估值距离港股和美股高点还非常遥远,当下的泡沫水位也就是刚到膝盖,当下中国创新药的成长逻辑也和五年前不同,进入真正的兑现期。
在长期视角资金和筹码层面,大量的全行业基金还在场外等待回调,这距离上一个大周期全基20%左右配置在医药赛道还有巨大的资金进入空间。
探讨创新药成长的阿尔法更有意义,即使在医药和大盘都是负贝塔,持续下跌的幽暗岁月,仍有两支创新药公司靠着海外BD交易的现金流,国内商业化的成功上涨了三倍,足以说明基本面的因素才是创新药持续上涨的本质。
基于基本面的阿尔法成长是可以对抗周期的,这使得那些探讨贝塔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结束,赛道怎么轮动,主题催化剂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资金又流动到哪些赛道的博弈式分析都黯然失色。
很多赛道或有短期的估值修复,但是,如果长期现金流的成长无法持续,或者没有天花板巨高的几十亿上百亿美元的全球市场,那么修复和轮动都是短期的,无法取代长期空间巨大的创新药公司。
如果中国创新药还在崛起,临床试验还有好的数据发布,BD交易还在继续,人类的医学还在不断进步,全球的贸易冲突、文明的冲突都不足以对抗人类对医学和生命本质的追求和突破,那么一些复利优势的创新药公司仍旧会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