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性增长才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9-01-19 06:32: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主任何立峰日前撰文说,我国人口数量已超过全球发达经济体的总和,预计201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接近1万美元。这预示著作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我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且随着现代化产业与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国呈献给世界的将是独特新兴大国的高质量发展样本。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着眼于解决制约和困扰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速度与效益、速度与质量、速度与结构几个深层次矛盾而言的。实现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必须致力于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保障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就地区发展而言,最能够体现高质量发展的样本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核心城市。例如上海浦东新区作为第一个国内生产总值(GDP)超万亿元的市辖区,如今代表的是我国现代工业文明最发达地带,其在对接国际先进理念、先进产品、先进技术与先进服务方面,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内排头兵。特斯拉超级工厂的高质量筹备与高效率开工建设,某种意义上就是代表全球智能与绿色制造的特斯拉对上海浦东在高质量发展领域投下的信任票。

但是,在构成高质量发展的诸多指标体系中,我国尚有不少短板。作为世界排名前五位的经济体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追求高质量发展尚需突破诸多约束瓶颈,最突出是在保持6%及以上的中高速增长,尤其是提升经济增长的福利效应,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以及百姓期待的绿色发展等方面。作为全球仅有的两个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美元的国家之一,在2018年接近14万亿美元的经济产出中,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部分,所占比重还不高。就支撑国家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而言,基于技术、标准和品牌优势而达到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控制力水平,是衡量一国能否获得全球分工优势的重要标尺。我国高端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尽管最近几年取得了相当程度的突破,但仍存在自主创新的技术供给率不高,核心技术和核心关键部件受制于人,产品可靠性低,产业链高端缺位等问题。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对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重大技术装备补短板等内涵式发展需求更为迫切,亟须夯实研发基础,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以及可靠的产业化支撑体系。

从结构方面来划分,高质量发展实际上就是中高端结构增长。在向中高端结构增长的转变过程中,我国需大力发展的中高端结构的支柱型产业主要有: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生物工程、信息技术及移动互联网、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高端装备制造等;二,服务业,如消费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生产服务业、精神服务业等;三,现代制造业,如航天器制造与航空器制造、高铁装备制造、核电装备制造、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制造、现代船舶制造与海洋装备制造等。

以经济发展阶段而论,笔者认为,我国经济在逐步告别人口红利、入世红利和国际产业转移红利之后,经济增长动力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将是常态化存在。而自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无论是决策层还是其他市场参与主体,都已经有了经济步入中等增速的心理准备。尤其过去一直备受重视的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会创造150万个就业机会的政策基准,也会随着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而发生内涵性改变。换句话说,如能真正实现有效经济增长,即便经济增长速度落到5%左右的区间,其创造的就业机会或许不会少于过去7%的中高速增长带来的就业机会。欧美和日本的经济转型,就提供了相关验证。

全球经济发展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任何一个经济体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必须实现高质量增长。而实现高质量增长的前提是确保以知识创新、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为核心内生变量引致的规模收益递增。技术进步内生化,正倒逼我国持续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促进劳动力要素合理流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若能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与商业模式的改造,加大对前瞻性技术的研发投入与产业化应用,最大限度激活民营经济的营商与创新禀赋,则基于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升的内生性增长将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基础。

过去几年,因大量劳动者从农业部门转向生产率更高的工业部门,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下滑趋势。但随着经济改革动力的内生性释放,微观主体市场活力的逐步提升,尤其民营经济营商与创新禀赋的再度激活,全要素生产率必将显著提升我国经济的内生性增长,最终实现由后发追赶型借鉴型经济体转向创新型引领型经济体的历史性跨越。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