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上市公司业绩增厚效应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19-03-20 02:02:5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近期,上市公司陆续披露2018年年报,上市公司整合原有资源、力推创新业务等的成绩单逐渐显现。部分上市公司的业务构成中,创新业务、转型业务显示出较强的竞争优势。分析人士认为,前两年上市公司集中转型创新的风潮已过,经过现实产业环境的考验后,部分公司的转型布局已经进入产出阶段,对于这类公司,后续投资者可以保持密切关注。

创新转型成效渐现

中航高科3月18日发布的2018年年报显示,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263.85%,扣非后净利润更是大幅增长581.54%。观察公司业务构成中,创新业务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增厚作用较为明显。该公司主要业务以航空新材料业务、机床为主的装备业务和房地产业务。未来,随着公司房地产相关业务的有序退出,公司将形成航空新材料、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双主业共同发展的业务格局。

日前,凯莱英公司发布的2018年年报指出,公司2018年全年实现共营业收入18.35亿元,同比增长28.94%,实现归母净利润4.28亿元,同比增长25.4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69亿元,同比增长24.22%。公司表示,技术革新为公司核心业务发展持续赋能。公司保持高研发投入,构建了不断进化的技术研发平台,凭借全球领先的连续性反应技术、生物酶催化技术等核心技术的持续创新和应用,以及国际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公司在海外及国内市场获得订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中银国际认为,科技创新将驱动公司业绩加速增长,为产业链布局逐步落地打开更广阔空间。

快递巨头顺丰控股的年度成绩单中的转型动作,也引来市场关注。申万宏源分析师闫海指出,该公司四大新业务收入占比(快运、冷运、国际、同城配)从2017年的13.71%提升至18.90%,显示公司在加速推进向综合物流供应商转型的战略。从未来2-3年的角度来看,快运和冷运业务有望成为该公司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

区分真伪转型升级

部分上市公司创新业务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业绩增厚,但也有不少上市公司正在吞下前两年“跟风转型”的恶果。当前,部分上市公司出现了转型失利、商誉高企的情况,甚至出现了有上市公司剥离传统业务后,无法承接好创新业务的现象,导致上市公司主业空心化,沦为资本炒作的对象。

对此,券商分析人士表示,此前,一些上市公司扎堆转型、跟风转型等风潮,动辄提出业务整合、主业转型等,于是出现一批公司剥离资产、并购资产等大踏步地转型,多主业、多轮驱动等的口号满天飞。目前来看,真正实现转型升级的上市公司占比并不是很高,而一些上市公司空有转型之名,留下主业不振、商誉高企、管理涣散等“转型病”,投资者一定要注意区分不同类型的转型升级和业务创新。

对于新业务切实增厚业绩的上市公司,分析人士认为,它们有望获得市场的更多认可。

“业绩增厚映射到估值提升,这是市场的基本逻辑,虽然这个逻辑在不同市场环境中的表现各不相同,还可能受其它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基本逻辑总会在一定的时候给投资以回报。”华东地区一公募机构分析人士表示。

上海一家私募机构的策略分析师同样认为,虽然当前的市场环境中出现了“炒差”、“炒烂”的情况,但这样的市场情绪和市场资金的躁动,缺乏长久的支撑逻辑,大多经不起情绪面、政策面等的考验。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