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分析商品市场整体形势不是件容易事,不过一旦认清,无论对政策制定者把握宏观形势,还是对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具体操作都极为重要。此问题有两种分析方法:一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把每一类商品的主要矛盾逐一进行描述,最后再看一下综合商品指数趋势;另一种是把整个商品市场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温度计,将商品市场放到整个金融体系中去分析,再从不同类别商品的联动和背离现象中去寻找整个商品市场价格运行的线索。第一种方法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有将商品市场作为一个整体与其他市场放在一起才能够找出支配商品市场运行的根本规律。
具体到期货市场投资来说,把握整个商品市场走势的特征与了解具体商品价格变化的个性特征一样重要。商品市场基本可以分为黄金、白银等贵金属、能源、基础原材料和大宗农产品四个类别。其中黄金等贵金属与货币因素联动性最强,能源和基础原材料与工业生产和经济周期联系最紧密,而农产品则专注于季节性周期。当前国内商品市场进行定位可归纳为三条线索:一是商品市场总体处于全球性通胀蔓延和政策对通货膨胀强力打压的较量之中。二是结构性矛盾是推动国内相关调控政策出台的直接动力。三是不同类别的商品走势会出现分化并呈现不同特征。
首先,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自03年开始就在全球范围内抬头,04年有愈演愈烈之势,05年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力度开始加强,从而给原材料价格造成大幅波动。黄金价格是衡量通货膨胀的最好指标,其运行了近20年的熊市,价格被长期地人为压低。03年起黄金逐渐转牛,传递出的最直观信息就是金价将步入一个最少十年之久的上升过程。金价的长期上涨意味着全球将长期面临通货膨胀困扰。其根源在于90年美国政府所实施的过于成功的强势美元政策所积累的美元过渡发行,这个政策的传导机制包括低通胀、低利率、上升的股票市场和低迷的黄金价格,其收益在于可通过无限制的发行美元,从而可轻松获得进口商品。美元的全球泛滥和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温床,遏制这一趋势相当困难。金价具有长期上涨的基础,而在通胀蔓延的日子里,中国制造业遇到了极大麻烦。从而促使中国一系列调控措施的出台,基础原材料价格受到强烈震动。
其次,结构性矛盾是国内相关调控政策出台的直接动机。用历史眼光看,当前的中国一如60年代的日本和韩国,具有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全部条件:如大量廉价劳动力、大量人员从农业走向制造业、人人工作努力。中国经济完全具备20年高增长的条件。中国最近一轮经济增长是制造业拉动的,然而在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结构性矛盾的制约,如因为争夺国际石油资源困难,中国被迫依赖国内庞大的煤碳资源,而引发了严重的污染问题,全球十大最受污染城市中有八个在中国。国内每次调减经济增长速度几乎都是被迫的,在最棘手的矛盾缓解之后,调控力度就弱了下来。这样就造成了国内基础原材料和能源价格每次阶段性回落之后就再次爆发出上涨能量。
更为重要的是国内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针对特定行业的局部性调控措施,包括限制对特定行业的贷款总额及土地审批,针对房地产行业的一系列限制措施、和相应的税率调整等,其中涉及到进出口方面的关税调整最为明显。几乎所有高耗能行业的进出口税率都受到调整,铝行业因其耗电量巨大,不仅国内铝工业已失去了8%的增值税退税优惠,现在出口铝也会征5%,据说还有可能会提高至20-30%;同样钢行业正面临着一系列政策变化,并将显著地抑制国内产量的增长,这有助于缓解国家能源和运输发展中的一些瓶颈。纺织行业同样受到出口征税打击,纺织品行业政策的变化一度导致棉花期货价格连续两周暴跌。然而局部调控效果只能够影响特定领域,作为全面调控的主要手段、最重要的经济变量-利率的调整仍然滞后。过低的资金成本形成的投资冲动造成国内经济过热现象无法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国内消费异常强劲,也使通货膨胀压力更大,这一点从国内商品期货价格与国际商品价格的比价不断攀升可得到印证。局部调控结果是按下葫芦起了瓢,这个行业还没凉下去那个行业又热起来。体现在商品期货市场上就是相关行业的各个品种走势开始分化。
最后,各类商品价格走势呈现出不同步性。与以前不同的是,在04年下半年之后商品期货走势开始分化,比如铜和大豆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长期走牛、一个长期走熊如此大的分化。而去年下半年之后,各类商品走势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不同步性开始增加。这一方面是受各品种自身特点影响,另一方面是受不同行业所受的政策调控冲击不同而形成的。作为能源和大宗原材料,其价格泡沫已经存在很久,只是受经济过热影响而未能从根本上得以遏制,因而呈现高位剧烈震荡特征,制造业增长速度不降下来,基础原材料价格就难以从根本上转势。然而制造业增长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后期大宗原材料价格必然有一个挤泡沫的过程,而农产品则以季节性主导的周期性走势为主。(大通期货 文竹居士/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