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周边市场 - 正文

交易清淡 债券远期交易亟待激活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陈继先 2005-07-14 08:24:0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
6月中旬上线的债券远期交易系统,作为监管层重拾衍生金融工具的开端,曾被市场寄予很多期望。运行首日,机构报价踊跃,共达成13笔交易,成交金额5亿元。
  但良好的开局并没有持续,在随后的交易日中,债券远期交易零星可见。困扰因素是什么?需要多少激活措施才能使它充分发挥作用?
  6月份仅交易27亿
  统计显示,截至6月末,共有14家机构达成债券远期交易,涉及16只债券。全部债券远期交易总笔数为44笔,成交金额27亿元。由于交易是双向的,涉及相关债券金额约13.5亿。
  在各类机构中,三大国有银行总体成交量最大,占全部成交的40%。其次是券商,总体券商成交量占比21.1%。股份制商业银行占比19.63%,排名第三。值得注意的是,长沙市农联社和东莞农联社表现突出,远期债券成交量分别达到1.3亿和1.2亿。另外,渣打上海成交量2000万,是唯一一家在6月份参与远期交易的外资银行。债券远期业务上线首日活跃后变得冷清下来。这与其说是“降温”,不如说是温度在刚开始就没有升起来。市场人士戏言,首日“交易踊跃”的场面中,“友情赞助”的成分可能更多一些。
  投资机构意在“锻炼队伍”
  南京商业银行相关人士介绍,债券远期交易是新业务,有新特点,市场参与机构需要慢慢熟悉,小规模试水很大程度上带有锻炼队伍的目的。
  从各个机构演练的情况来看,债券远期交易似乎被当成回购来做。从期限品种上就能明显看到二者的一致性。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统计,14天远期品种成交量最大,券面金额达5.9亿元,占整个市场的42.14%,7天期远期品种的交易笔数最活跃,占全部笔数的47.83%。
  其他诸如一个月、二个月和三个月远期品种都与相应回购形成对应。背后的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其一,市场对回购操作熟悉,适应了以周、月为“进制”计期的习惯;其二,债券远期定价现在缺乏合理的定价标准,大多数参与机构便以回购利率作为定价基准。按照回购的操作习惯“操作”债券远期交易尚在其次,据了解,许多机构将远期交易当成回购做。其方式是,如融资方即期先售给对方债券,融得资金,同时再与对方签订远期协议买入所售债券,拿回债券;反过来,融券方就先即期买入债券,再远期卖给对方。交易双方以同期回购结算。当然,交易双方事先必须充分熟悉、信任。
  据记者了解,6月份几乎50%以上的远期交易是无保证金或保证券的信用交易,少数是采用1%的保证金/保证券来做的。在当前债市现券相对稀缺的状况下,这种方式不会损失自己的现券,用来“练兵”再好不过了。
  流动性不足是最大障碍
  无论是“锻炼队伍”还是“友情赞助”,债券远期交易不得不面临的窘况就是流动性不足,这是阻碍其向前发展的最大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期债券规模不足。按照相关规定,远期交易到期必须以标的债券履行协议。现在市场上流通的大多数国债品种规模都在300亿上下,这样的规模很容易被少数机构垄断用来逼空,让卖空方存在较大顾虑。毕竟,现在还缺乏以非协议债券替代成交的操作办法。
  坊间曾流传过这样的案例。债券远期交易还处在地下操作阶段时,有一家大的银行远期卖空了数亿元债券,但到期后,该银行无法从市场上购买足够的现券完成交割,而交易对手却握有大量协议债券,最后该银行只好以高昂的代价从对手那里买来完成交易。
  二是交易效率问题。由于银行间市场采用询价成交机制,交易双方需要一对一谈判交易。尽管债券远期交易也有点击成交,但因为市场机构心态谨慎,所报价格十分偏离市场价格而有利于己方,点击成交几乎很少运用,绝大多数是通过私下沟通后达成远期交易的。这一点,记者也从工商银行、南京商业银行等主要参与机构的相关人员那里得到了证实。这种交易方式的效率肯定无法与直接点击成交、竞价成交的效率相比。
  流动性不足既是导致债券远期交易水平低下的原因,也是其结果。而债券远期交易最大亮点在于做空机制,在于为机构提供套利或避险的机会,流动性不足无疑束缚了做空机制的发挥。
  期盼激活远期交易
  业内人士分析,对于债券远期交易,市场参与机构热情不足、也不会仅基于“友情赞助”和锻炼队伍,最主要目的是看好未来发展。但如果按照目前方式运行下去,市场担心,债券远期交易是否会被边缘化、沦为第二个“买断式回购业务”。因此,提高债券远期交易的流动性迫在眉睫。
  相关人士建议,可以允许相关替代品交割,改变单期债券规模不足的状况,从而增大市场流动性。按照央行2005年第9号公告,远期交易到期应实际交割资金和债券,但并没有强调是否以原来协议债券交割。并且,按照保证券操作相关规定,如果违约,最后以保证券强制成交,保证券也可以是非协议券。
  也有人士提出了以保证金、保证券交割的办法。这种办法进一步向期货产品靠拢,因此更为激进。
  然而,监管层也有自己的顾虑。市场稳定、风险控制无疑是第一位目标。有内部人士透露,有关债券远期交易的市场疑虑监管层也注意到了,相关工作正在进行中。(中国证券报/陈继先)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