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央行宣布将日元、港元和欧元兑人民币汇率较前日收盘水平的浮动幅度从1.5%扩大至3%。上周六,日本财务省渡边博史表示,人民币兑美元和人民币兑非美元货币的交易范围的差距拉大到10倍是不合理的,尤其是在非美元货币的影响不小的情况下。
对此,本报采访了厦门大学金融系朱孟楠教授。朱孟楠教授认为,放宽非美元货币兑人民币汇率的浮动空间提高了银行的自主定价权,使银行能够更有效地管理价格风险,银行可以利用更宽泛的波动空间获取更高收益。
朱孟楠教授表示,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量多集中在美元兑人民币的交易上,美元兑人民币的交易量约占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量的98%,而其他非美元货币兑人民币的交易量仅占2%左右,因此放大非美元兑人民币的波动幅度对外汇市场的影响不会太大。
但朱孟楠教授指出,这一举措表明央行开始给人民币“松绑”,人民币的波动幅度将进一步放宽,随着公司和企业欧元、日元、港元等非美货币的结算额增加,非美元货币的交易也会对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产生影响。朱孟楠教授认为,未来不排除央行放宽美元兑人民币波动幅度的可能。
9月26日,因全球汇市上美元兑各主要货币全线走强,银行间外汇市场上,美元兑人民币收于8.0929,盘中交易区间8.0929-8.0910,美元上周五收于人民币8.0910元。朱孟楠教授认为人民币自汇改后,呈现稳定略有上升、区间有升有贬的态势,并未出现单边上扬和单边下跌的现象,“在7月24日后的44个交易日内,人民币升值26天,贬值18天,未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仍将呈现这样的态势”。
《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