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栋琳 北京报道
今年是债券市场众多创新品种集中诞生的一年,市场企盼多年的“资产证券化”更是其中的重头戏。然而自从3月21日资产支持证券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至今,国开行和建行的ABS和MBS迟迟未面世。原本计划9月中旬出台的首只产品也突然“搁置”起来。越来越多期盼和疑惑的目光投向资产证券化。据了解,税收支持问题和相关法规的完善仍是试点进程中的最大“绊脚石”。
资产支持证券最早于上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是30多年来国际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金融产品创新之一。截至2003年底,美国MBS和ABS余额分别为5.3万亿和1.7万亿美元,两项总计占美国债券市场总额22万亿美元的32%,超过国债和企业债成为占比最高的固定收益品种。包括日本、台湾在内的亚洲国家和地区也在这方面积累了长期的经验。相比较而言,我国的资产支持证券工作从1997年开始研究,直到今年试点才启动。
对于资产证券化的意义,市场上已探讨的很多。在目前银行业改革提速、债券市场资金面宽裕、收益率持续低位、而高收益产品十分抢手的背景下,无论是管理部门、发行者还是投资主体都对资产支持证券“翘首以盼”。业内人士说,“管理层比谁都希望资产支持证券早日面世,央行等部门下了大气力来推进试点进程”。
既然这样,首单的推出到底“卡”在哪里了?前期曾有内部人士透露说,国开行与信托公司正在协调,这需要一段时间。然而更多的迹象显示,问题可能不是出自发行人那边。据一位参与首单设计发行的人士说,国开行与发行相关的内部工作早在9月份已准备就绪,招募说明书也早已做完。在市场猜测可能出问题的环节,例如信息披露、定价、信托等方面都并无太大障碍。多位业内人士一致认为,问题主要出在以下环节上:
首先,矛盾的焦点依旧集中在税收问题上。一位一直参与资产证券化研究和筹备工作的人士指出,“在税收方面,资产证券化一个起码的要求是税收中性;同时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在可能的情况下还会要求税收给予一定的支持,但目前工作涉及到税法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
实际上,国税总局官员表示,他们对于银行业的改革还是十分支持的。但据说,财政部曾提出,希望资产证券化与其他的信托产品不要有太大差别。也就是说,在税收上,资产支持证券将视同一般信托产品。这就意味着,机构可能不得不交纳33%的所得税,而这对于机构投资收益的影响不可小觑。相应的,发行人也就不得不在定价上做出让步。
另外,关于双重征税还存在变数。法律专家指出,从目前税法来看,发起人、受托人、投资人必须承担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等,其中多处涉及双重征税。国开行坚持,在资产转移过程中,应当豁免发起人的营业税和印花税,也应豁免作为特殊载体的信托公司缴纳实体所得税。因此,目前仍涉及到各利益主体的协调问题。
其次,10月8日,银监会刚刚审议并原则通过《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该管理办法涉及到试点主体的准入程序的启动,十分关键,是开展下一步工作的前提。据银监会会议公告称,该管理办法借鉴国际上较为成熟的监管实践经验,针对有关金融机构在资产证券化交易中担当的不同角色,从市场准入、业务规则、风险管理、监管资本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届时市场曾提出的有关发行主体身兼多职,国开行、建行、保险是否可获批投资等疑问将有明确解答。目前办法尚未正式公布,预计市场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这一新规定。
再次,央行对于流程并未做出最终批复,还需要等待。
最后,关于定价,虽然目前国开行似乎已“胸有成竹”,但专家指出,国外的定价模型建立在众多的假定基础上,而且拥有翔实的历史数据,银行的资产状况也比较透明。相比之下,要建立市场化程度高的、与实际偏离度小的定价模型,我国的银行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在试点进程中存在以上障碍,11月能否推出首单产品还不确定,原本对于证券化试点进程的预计过于乐观。看来投资者们以及国开行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还要耐心等待。(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