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周边市场 - 期货 - 正文

又有5家国企获资格 境外套保迎来新一轮扩容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李中秋 2005-11-14 09:48:29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又有五家国有企业获得境外期货交易业务...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又有五家国有企业获得境外期货交易业务资格。这是自2001年5月以来,有关部门第四次颁发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许可证给相关国有企业,这意味着国企境外套保开始迎来新一轮扩容潮。
  
  有色金属企业是主力军
  据了解,新获批准的5家企业都属于有色金属企业,其中一家为涉铜企业,其他四家为涉铝企业。至此,获得批准的全部四批31家国有企业中,有色金属企业队伍扩大到21家,其他10家分别为4家石油企业、4家贸易企业和2家粮油企业。从有关资料看,有色金属企业仍是境外期货交易的主力军。
  从近几年实际运作看,不少有色企业在参与境外期货套保过程中增效明显。然而,由于国内缺乏其他有色金属如镍、锌、铅等期货品种,不少企业受到原材料价格,尤其是基本有色金属价格大幅波动影响较大。以铜、锌和镍等为例,随着近年来我国铜加工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国际铜价从2003年1700美元/吨一路上涨至目前的4000美元/吨;国际锌价也从2004年1000美元上涨至目前1600美元附近;镍的价格在一年内也出现剧烈波动,给相关加工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了严重冲击。
  此次获得批准的一家有色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公司涉及主要产品为基本有色金属,如铜和铝。上海期货交易所也有相关期货品种,但在原材料中对锌、镍等品种仍有少量需求。此外,公司一些业务还涉及到国际贸易和加工等,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参照国际惯例运作进行保值,因此在国际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时候,以前公司较难实现有效保值。获得境外期货交易资格,使企业又多了一条保值途径,有利于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企业避险需求仍很大
  相比前三批分别为7家、10家和9家的获批数量,此次获批企业数量明显偏少,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一位有意申请资格的现货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在实际操作中涉及到进出口贸易,大部分原材料从境外进口,并销往国外,不能利用境外期货市场对原材料和产品进行保值,对公司经营有诸多不便。
  此外,由于近几年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相关上市公司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华微电子在6月27日公告称,由于铜材价格继续保持上涨趋势,2005年采购价格已上升至每吨35000元,较2004年末上涨17%。如果铜材价格仍继续上涨,势必影响公司生产成本。在2005年半年报中,更有3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通过期货和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的相关事宜。半年报显示,上半年进行套期保值的上市公司,主要是大宗商品生产、消费和流通企业,其中最主要的是有色金属生产企业;还有两家棉花生产企业敦煌种业和新赛股份,也参与了去年刚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的棉花期货套期保值。上市公司,特别是那些大量消费原材料的上市公司,加强避险意识,适度进行套期保值,已是当务之急。
  为避免主要原材料镍价格剧烈波动风险,力元新材董事会于今年8月审议通过,向相关主管部门申请从事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资格。该公司董秘陈志军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公司主要原材料,镍在伦敦金属交易所挂牌交易,其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基本保持一致;且公司主要原材料供应商为金川集团。近几年镍价格不断上涨,如果不利用境外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公司生产经营会很被动。因此除了买现货之外,公司还希望利用期货市场锁定价格。不过陈志军告诉记者,由于准备材料等相关原因,目前公司尚未正式申请,但避险需求仍较大。
  
  谨防境外套保变味
  业内人士指出,境外持证企业新一轮扩容,为相关企业开辟了新的避险途径,也对风险监管提出更高要求,但最重要的是企业需要做到严格自律,而做到这一点恰恰是最难的。比如,在参与境外期货业务套期保值实际操作中,一些企业不是针对现货市场风险来源进行套期保值,而是过分依据价格涨跌预测进行期货操作,无形中陷入了投机交易误区,也使得套期保值容易“变味”。事实上,这种教训并不少。由于套保“变味”成“投机”,使得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因巨亏5.5亿美元轰然倒下。早在1998年,株洲冶炼厂在伦敦金属交易所超过其生产能力过量保值锌,也造成14亿元人民币的损失。鉴于此,有关部门此前考虑扩大许可证办法范围时,始终强调风险控制。中国证监会期货部主任杨迈军5月底在上海表示,在严格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将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内地机构和人员到境外从事期货套期保值业务,扩大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颁发范围。
  有关专家指出,境外交易是一把双刃剑,伴随着境外期货交易规模扩大,新的风险也随之而来。比如生产企业在允许范围内大量做卖出保值,使中国头寸过于集中,容易发生被境外资金狩猎的风险。中国期货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常清表示,这些持证企业除了做好“自律”工作之外,应该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如果企业不涉及国际贸易,对于国内市场已有品种,应该坚持通过国内交易所保值。常清指出,通过几年实践来看,国有企业参与境外套期保值需要非常谨慎,目前国外基金狩猎中国资金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保值数量太大,就容易成为这些基金的对手盘,最终会导致境外头寸大量亏损,这不利于整个国家利益。
  (中国证券报 记者 李中秋)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