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问世不足3年的时间里,央行票据已经成为中国金融管理部门实施货币政策操作的灵活工具。但专家认为,央行票据发行过程中仍存在成本、税收、超额利润和影响长期利率等四大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昨日在两岸票据(券)市场与业务研讨会上表示,在大陆金融系统改革尚未完成的情况下,这四大问题需通过改革国库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体制改革等手段逐步解决。
2003年4月起,中国中央银行发行了以自身信用为担保的央行票据,利用央行票据这种全新的金融交易品种来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实现基础货币的回笼。在外汇占款大幅增长的背景下,央行票据的余额快速增长,成为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第三大可交易品种。
李扬认为,由于中央银行本身调控主体的性质等因素的制约,央行票据发行过程中存在四大问题。首先是发行成本和资金使用。由于央行票据只在金融系统内部循环,国家无法使用这笔资金进行社会投资。这意味着在发行票据所形成的沉淀资产没有被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央行却要承担支付利息的成本。
其次,央行票据是央行以自身信用为担保发行的债务凭证,应当具有国家主权级的信用等级,是一种无风险的债券产品。但从内地现行的税收体制和市场利率定价情况来看,央行票据由于不具有免税的优势,普遍被金融机构看作金融债品种,这无疑进一步加大了央行票据的发行成本。
另外,央行票据的大量发行给金融机构和进入银行间市场的企业代理户提供了大大高于同期限定存款的超额收益,货币市场基金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大量出现和热销,也使得部分个人投资者可以享受到高于同期限存款的收益水平。
而2004年底央行为保证票据余额的稳步增长开始发行的3年期票据品种,则使得央行可以直接影响市场的中长期利率,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
李扬认为,上述四大问题可能的解决思路包括:发行资产为基础的债券;推进国债余额管理,替代央行票据;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外汇体制,扩大美元的市场需求,多方面拓展外汇市场的供需主体,合理确定人民币兑美元的均衡汇率水平。(新 华)
(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