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宪奇
管理层已把“创新、发展、规范、协调”作为债市未来发展的主旋律。近期债券市场新品迭出,无疑为这一主题开了一个好头。业内认为,随着不同信用等级和期限结构的系列产品加快推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债券市场有望形成,债券市场的定价功能也将不断完善。
上周以来,债券市场可谓新品迭出,先是兴业银行的混合次级债隆重推出,接着是第二批“联通收益计划”的闪亮登场,并且东莞控股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也将在交易所推出;债券市场并没有因为年关的临近而停下创新的脚步。
长期以来,间接融资一直是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最新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和GDP的比值已达到185%,各类信贷总量与GDP的比值也达到140%左右。虽然央行一直努力对这一不合理现象进行调整,但该比值仍居高不下,且近期出现加剧之势。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资本市场没有发展起来,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股票市场一直被认为是资本市场的主板。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认识,管理层更多地认为,债券市场将是未来资本市场发展的中间力量。
2005年,在管理层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债券市场无论在品种、发行和成交总量,以及市场制度建设方面都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但债券市场供不应求的矛盾依然突出,现有产品的供应量已不能满足过量资金的需求;另外可替代产品严重匮乏;加大债券市场的发展与创新的迫切性日渐突出。
日前举行的“全国债券市场座谈会”上,央行行长助理刘士余指出,债市的发展不仅需要扩大现有产品的规模,也要逐步引进不同信用等级和期限结构的系列产品。这就意味着当前政府信用债券单边占比过高的局面有望改观,而一大批以商业银行、企业为代表的商业信用债券将被推到债券市场发展的前台。
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发行主体的单一,我国债券市场的构成成份主要是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和央票,由于这三个品种代表的都是政府信用,市场很难对其进行收益细分;而企业债由于银行担保的存在,利用基准利率加上利差补偿对其定价已经失去了意义。债券市场一度面临定价功能缺失。
在过去一年里,非政府信用债券无论是在品种上,还是在发行人范围上都出现较大的扩展。发行次级债已在金融机构中形成气候,商业银行普通金融债业已推出;央行在银行间市场推出的企业短期融资券目前已形成燎原之势;另外资产证券化产品也成功面世,并且管理层有意扩大资产证券化的试点范围。由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池选择范围涉及方方面面,并且期限和支付方式灵活多样,被认为是债券市场创新空间最大的领域。
业内认为,随着非政府信用债券发行量的增加,债券市场的层次将被显现出来;而随着其发行人范围的不断扩大,不同信用等级债券的收益差异将得到体现。为方便定价,当前市场对建立统一的基准收益率曲线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而随着信用评级制度的不断完善,市场也将逐步试探出不同信用级别债券所对应的利差补偿水平。以往债券市场定价功能不强的现象将大为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