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周边市场 - 债券 - 正文

三大创新成就红火债市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张颖 2005-12-29 13:47:09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本报记者 张颖  
  业内人士预计,储蓄国债或将面市,企债市场面临突破2005年,在宏观经济稳定增长,资金面持续宽松及股市低迷的情况下,债市走出了红红火火的气势。由央行主导的债券市场创新正在演绎中国债券收益率的完美曲线。与此同时,8岁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也显出了勃勃生机。截至11月30日,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割总额首次突破20万亿。创新不但成为今年债市的主旋律,而且成为强债市的动力源。
  新券种家族扩容5月24日,央行出台了《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5月26日,首批109亿企业短期融资券发行,随后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出现爆发式增长。截至11月30日,先后有50家企业发行了67期总额达1121亿元的短期融资券。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发行,打破了传统银行信用和国家信用的垄断,同时打通了货币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连接,进而形成包括货币市场和实体经济在内的更广泛的市场利率结构。
  10月10日,国际金融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首次获准发行人民币债券,21.3亿“熊猫债券”横空出世。这是国际金融机构在我国境内首次发行人民币债券,扩大了债券发行主体的范围,同时进一步促进了债券市场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中央银行称这是“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和有益尝试”。
  9月6日,国内首个资产证券化产品“联通收益计划”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截至目前已有3家机构的约106亿资产证券化产品完成发行。以及年底陆续问世的中国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ABS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这对于改善银行的资产结构,有机联通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有着重大意义。
  一系列新券种的出现,不但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求,更为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激活了整个债券市场,特别是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已为企业直接融资创造了有利条件。
  交易制度与时俱进继2004年我国债券市场推出买断式回购交易后,今年5月远期交易方式启用,6月15日,银行间债券市场远期交易正式上线。这对于规避利率风险、促进利率市场化和价格发现、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完善货币传导机制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11月9日,央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自动质押贷款融资管理办法,这又为进一步下调超储利率埋下伏笔。12月8日起施行的《中国人民银行自动质押融资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对银行改善流动性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加短期融资渠道,促进资金和债券交易活跃具有一定的意义。
  12月14日,人民银行就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预发行交易事宜征求市场意见。这意味着酝酿已久的预发行制度将步入实施阶段,新发债券将被赋予买卖功能。该制度的推行可以产生较大的交易量带动市场活跃。
  新机构纷纷涌入随着品种的丰富,制度的创新,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大门也逐渐敞开了。今年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该办法的出台预示着银行间债市基金队伍的进一步壮大,对打破商业银行一统天下、改变投资行为趋同、促进个人投资者间接介入银行间债市具有重要意义。随后,5月12日,央行批准泛亚基金进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债券交易,这标志着国内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大幕正式拉开。
  11月23日,南京商业银行成功发行次级债,首只城市商业银行次级债的发行,预示着长期资金来源受限的城市商业银行,终于开启了一扇重要的低成本融资之门。
  另外,12月19日,人民银行发布了《公司债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流通的有关事项公告》[2005]第30号令,此举被认为是规范公司债券交易流通,促进公司债券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央行30号公告的颁布,我国的企业债市场正式向银行敞开了大门。这将在债券一级和二级市场上引起不小的震动。允许所有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投资公司债券,这意味着在交易的技术环节上,商业银行投资公司债券的资质问题终于破题,商业银行投资公司债券已经没有障碍。
  2005年,债券市场产品创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机构的进入为市场带来宽裕的资金,交易制度日趋完善为日后的发展埋下伏笔,种种创新成就出了红火债市。央行表示,今后债券市场发展要突出“创新、发展、规范、协调”。业内人士预计,2006年储蓄国债可能面市,企业债券市场也将面临突破。据悉,明年年初,财政部将出台国债余额管理的相关文件。国债余额管理的实施,意味着市场期盼已久的短期国债面世;而短期国债的滚动发行,将意味着国家陡然增加数千亿元的财政资源;意味着央行每年有可能节约数百亿元的货币调控成本。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