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是2006年的第一个交易周,当人们还处在欢度节日的气氛中时,非美货币已经按捺不住反弹的欲望。
由于圣诞节和新年的原因,非美货币交投相对清淡,欧元/美元日线图在1.1933至1.1778区间内沉默了8个交易日,本周二汇价打破此区间一度攀升至1.2031一线;前期英镑/美元表现较弱,但周二汇价单日上涨272点。
本周二,低于市场预期的ISM数据引发美联储接近升息周期末期的预期,继而受到去年12月美国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纪要的进一步支持。该会议纪要暗示,美联储加息周期接近结束。美联储自2004年6月30日启动了长达一年半、连续13次的稳步加息,现已将利率提高至4.25%。
笔者认为,本周二欧洲货币出现的较大幅度上扬属于“元月效应”。外汇市场上“元月效应”最近的一次发生在2004年12月31日,当时欧元和瑞郎分别在1欧元兑1.3660美元和1美元兑1.1288瑞郎见顶,随后的下跌趋势贯穿2005年。英镑的见顶时间比欧元和瑞郎早半个月,2004年12月16日英镑/美元冲高至1.9550后出现下跌。
到目前为止,英镑/美元已经呈现明朗的五浪下跌结构,但第五大浪的下跌并不是运行五浪结构,而是三浪结构,英镑/美元跌势出现衰竭。此外,2005年11月28日,英镑/美元日K线图形态为锥子线,汇价触及1.7048一线后急速反弹上扬。锥子线具有明显的特点,它的上影线较长,而实体较小,市场正用锥子夯实底部。
笔者认为,2006年1月欧洲货币有望上演一轮较大幅度的反弹,但并没有改变美元长期的上涨趋势。目前英镑/美元日线图下降压力线位于1.7800附近,预计短线英镑/美元将在该价位遇阻回落,修正上涨后汇价继续攀高。
本周二欧元/美元出现大幅上扬,突破了1.2000整数关口,同时汇价也打破了2005年3月以来的下降压力线,因而可以判定欧元/美元下跌趋势已经发生扭转。笔者提醒投资者,可以中线买入欧洲货币,已有持仓套牢的可继续持有。
《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