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周边市场 - 债券 - 正文

企业债发行有望引入竞标方式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清溪 2006-01-18 02:15:1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本报记者清溪  上海一家保险公司财务会计部负责人日前透露, 企业债招标方式有可能在近期发生变化:引入目前国债发行中常用的竞标方式。这立刻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据悉,这只企业债是重庆一家大企业......
□本报记者清溪
  上海一家保险公司财务会计部负责人日前透露, 企业债招标方式有可能在近期发生变化:引入目前国债发行中常用的竞标方式。这立刻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据悉,这只企业债是重庆一家大企业将发行的,规模为20亿元,期限为10年期。而在以往企业债发行中,一律根据有关规定采用“簿记建档”方式。
  场下报价火热
  旧的《企业债管理条例》中有企业债只能按平价发行的规定,但去年以来,由于利率优势和市场资金宽裕,企业债一直供不应求,只是表面上按面值发行,实质上都是溢价发行,与市场收益率基本接轨。如果此次通过国债招标方式发行,则意味着发行利率将更加贴近市场,企业债发行方式将更趋市场化。因此,此次企业债发行会否最终采用国债招标方式备受业界的瞩目。
  据另外一家保险公司透露的消息,该企业债正在各大机构间进行询价,机构报价区间为3.8%至4.2%。在市场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即使是3.8%的价格,仍有不少机构表示出极强的求购欲望。
  不过,担任该企业债主承销商的券商固定收益部一位人士对记者透露,由于该只企业债项目具体内容还处于未公布状态,因此最终采用何种方式发行,尚有待确认。但他认为,仍然采用薄记建档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招标方式孰优孰劣
  所谓以国债招标方式发行企业债,是指企业债像国债一样通过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系统发行,面向银行间市场投资机构公开招标,相对于簿记建档方式,这种招标方式更加市场化,招标结果更贴近市场利率和价格。
  公开招标方式和簿记建档方式是目前债券市场两种主要招标方式,簿记建档发行方式在国际上应用得非常普遍,广泛用在股票、企业债的发行上,而招标方式则一般用在国债等不需要差异化定价的产品发行上。从1990年开始,全球范围内簿记建档基本取代招标方式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证券发行方式,招标方式则日渐式微。从实证研究来看,簿记建档的核心就是运用协商与配合从而更高程度地掌握信息并更好地维持最优的合作伙伴群体。
  但在一位基金研究员看来,目前国内采用国债系统招标发行企业债券,更有利于市场信息的对称。因为相对于簿记建档方式,国债招标方式结果更加市场化,而且效率更高,尤其是对于国债或者金融债等一个机构反复发行的债券。
  而簿记建档方式在前期的企业债尤其是短期融资券发行时运用较多,这种发行方式此前曾遭致市场人士诟病,有市场人士认为发行人和主承销商采用这种不透明的簿记建档,可能导致发行程序被操纵。一位多次参与短期融资券承销的人士称,“簿记建档这种方式本身就不透明,通过这种方式发现的价格缺乏透明度,定价过程的公平缺乏保证机制,而且发行人和簿记建档人拥有最终决定权,配售结果缺乏说服力。”
  不过,一位大行债券人士表示,不能认为国债招标方式就一定比簿记建档更加市场化。短期融资券通过簿记建档发行,虽然其发行结果不能完全体现市场真实需求,但实质原因是央行确定了短期融资券的利率范围,并非真正由主承销商和投资者之间协商确定。
  这位人士也认为,这只债可能还将采取簿记建档方式发行。他分析,企业债通过国债系统发行的必要性不大,因为企业债相对于国债动辄数百亿的规模要小得多,如果企业债通过国债系统发行,则很可能一家机构就全部投满,结果也无法反映市场真实需求;而且考虑到国债发行主体在同一系统频繁重复发行,因而该系统对国债招标方式具备效率优势,但是企业债发行规模较小,重复发行次数不会很多,系统优势难以体现,反而因为发行主体众多引来诸多不便。
  另一位分析人士也表示,不同企业,发债频率较低,采用簿记建档方式相对于在国债系统发行更加灵活。去年企业债发行的溢价,是一级半市场之后的需求旺盛所导致,不同的发行方式不会改变这种供不应求带来的溢价格局。
(证券时报)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