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周边市场 - 正文

债市陷入利空预期"泥淖"1季度数据决定政策走向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闫立良 2006-04-17 11:17:5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债市陷入利空预期“泥淖”2006-4-16 19:57:37 阅读900次  ...
一季度经济金融数据决定政策走向
  □本报记者闫立良
  5连阴,上证国债指数在3月份和1季度宏观金融数据即将密集出台时给市场来了个“下马威”,导致债市“空”气弥漫。目前市场上已经流传的3月份信贷及投资增速较高,投资者对央行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认同度极高,而CPI出现反弹似也被市场接受,央行采取货币政策紧缩的迹象越来越重,而债市陷入利空“泥淖”似已不能自拔。
  商务部日前公布的最新贸易数据,3月份的进出口顺差达到111.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98.5%,也大大高于2月份的24.53亿美元和1月份的94.9亿美元。广发证券的研究员表示,这一数据显示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依然较大,如果央行坚持缓慢升值策略,则市场资金充裕情况短期内难以有所改变。因此,即将公布的3月份经济金融数据将对后续宏观政策取向产生较大影响,如果投资、信贷反弹明显,央行出台新的紧缩政策可能性很大。
  准备金调整预期趋于一致。央行前期的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到了未来政策将会采用多样化的调控手段,这预示着未来央行将可以针对不同的市场变化,可能打出不同组合的政策拳。而近期央行副行长吴晓灵的讲话让市场对于再次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配合超额储备金利率下调的政策组合报以较高预期。
  金元证券的一位分析师认为,从3月中旬吴行长讲话传递的信息看,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或者是货币政策变动的强度和时机主要是调控包括着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增长情况在内的各项指标稳定并且达标;而近期各项数据加大了央行上调准备金的可能。
  至于央行选择何时上调准备金,业界人士认为会在货币市场资金面极度宽余的状况下,因为这样导致上调的成本较小。4月份每周央票和正回购到期的净投放在800亿元左右,由于受到“五一”长假的影响,四月底的一周流动性趋紧,所以央行不可能在4月份进行准备金的上调。而5月份每周公开市场央票和回购到期净投放资金均在1200亿元左右,而且“五一”长假过后的一周即5月8-12日由于流动性的释放会加大,加上公开市场净投放,估计会达到2000亿以上;另外4月份的信贷增幅和M2预计也比较多。所以,“五一”长假过后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比较大。
  CPI反弹可能性增大。国家发改委宣布从3月26日起上调成品油价格,由于此次调价幅度有限,同时时间临近月末,因此此次价格调整对3月份CPI的影响很小。
  国家发改委和其他部委在年初就已经确定,今年我国将从水、电、石油天然气、煤炭以及土地价格五个方面推进资源型产品的价格改革。而这些价格的调整,势必会影响到CPI的走势。
  联合证券的研究员认为,由于国际原油、有色金属价格反弹和国内天然气价格上调,国内原材料、燃动力价格涨幅已经逐步扩大。根据央行研究局近期的研究报告,可以看到资源价格改革对未来整体价格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2006年资源价格改革将拉动PPI和CPI分别上升约1.27、0.7个百分点。在此影响下,3月份CPI指数将有所上升,预计3月CPI将落在2%附近。
  另外,商务部公布进出口数据显示,1-3月,中国出口总额1,97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6.6%;同期进口总额1,74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4.8%。进出口相抵,中国今年1-3月累计实现贸易顺差233.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1.4%。中国3月份贸易顺差大幅增长源自出口增速的加快和进口增速的大幅减缓。
  有研究员认为,一季度贸易顺差的大幅增长,预计将使中国面临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更大的贸易压力,同时也将使人民币的升值压力继续增大,我国利率上行压力也相应增大。同时,随着贸易顺差的增长,为对冲商业银行的外汇占款,M2上升压力也随之增大,可能促使央行的货币政策趋向收紧。缓解过度的流动性、控制投资过热仍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因此,不排除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紧缩措施的可能。这一切,在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后,就会日渐明朗。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