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东海证券权威人士透露,该公司新一轮的增资扩股工作即将完成,“不出意外,注册资本将达到18亿至20亿,目标直指2008年A股IPO”。
接二连三的事件使得低调的东海证券成为眼球聚集点。
10月17日,这家非公众公司的创新试点券商一纸公告主动迎击借壳流言,以极其严厉的措词谴责了此前市场的无端猜测。
三天后,10月20日,东海证券与控股股东常州投资集团在建证期货的股权转让协议书上正式签字:常投集团将持有的建证期货约93.3%股权悉数转让给东海。
虽然此事没有公开公告,但业界对此还是格外关注:毕竟一旦收购完成,东海证券将可以充分利用旗下的证券资源和期货资源,在股指期货推出后抢得市场先机。
10月23日,东海证券权威人士透露,该公司新一轮的增资扩股工作即将完成,“不出意外,注册资本将达到18亿至20亿,目标直指2008年A股IPO”。
增资赶场
东海的前身是成立于1993年的常州市证券公司。
2003年,经过彻底的资产重组和增资扩股,更名为东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东海的16家股东分别遍布于国内10个省市,均为国内各行业的龙头企业。除了大股东常投集团外,数家上市公司纷纷出资。注册资本一跃为10.1亿元,业务类别由经纪类升格为综合类券商。
在2005年2月25日,其客户资金独立存管方案通过证监会审查,不到一个月,便顺利跻身创新试点类券商行列。
由于没有任何历史包袱,东海证券近两年来发展迅猛。
2006年中报显示,东海实现营业收入2.157亿元,19家营业部创造的经纪业务收入达9013.1408万元,自营业务表现优异,贡献了1.06亿元纯利。
今年2月17日,东海证券在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三方面的共同协调下托管了泛亚信托、中兴信托和焦作信托旗下的11家证券营业部。
在2005年6月,东海对五洲证券的经纪业务及所属证券营业部进行了托管经营。
“虽然经历了两次托管、兼并,但公司规模仍然偏小。”江苏省证券业协会一位人士如此评价,东海证券的现状与其打造国际一流券商的目标尚有相当差距。
中国证券业协会的资料也表明,在3家净资本未达12亿元的创新类券商中,东海证券赫然在列。
正是受限于净资本的不足,来自权威部门的消息,在第一轮融资融券试点中,东海证券将肯定缺席。
“为此我们非常遗憾。”负责东海证券融资融券业务的人士称,只要净资本门槛一过,他们有信心开展好融资融券业务。
2008年IPO
“6个月以来,股东方经过了多轮磋商,就是为公司的增资扩股工作早一点完成。”上述东海证券权威人士表示,目前业内都已认识到,券商净资本的大小将直接决定公司的未来。
今年股市火爆的行情也是助推此次增资扩股工作得以快速实施的原因之一。
该人士介绍,目前股东方已经达成了初步协议,东海注册资本金要至少达到18亿以上。“如果顺利,今年底前,增资扩股工作就可以完成。”
而此次,东海证券之所以要公开谴责外界流传的借壳传闻,就是出于对公司自身品牌维护的原则而做出的行动。
“如果放任市场炒作公司借壳上市的谎言,那将对公司未来的IPO招股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该人士一语道出了急迫击穿谎言的原因。
而上述东海证券负责融资融券业务的内部人士表示,按照发展速度,依靠公司自身的积累可以在明年中旬左右,实现净资本达到12亿的要求。
“但是,在风云变幻的关键时刻,仅依靠自身积累远远不够。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分得一杯羹就必须加速发展。”他指出,东海的增资扩股工作是未来公司能够顺利IPO的前提之一。
该人士认为,本轮增资扩股如能顺利完成,必将为未来IPO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关于券商借壳上市的传闻中,绝大部分是市场炒作。”中国证券业协会的一位官员与本报记者交流时表示,借壳上市虽然方便快捷,但不确定性风险要比IPO大。
他分析,有关券商上市的大潮不会在近期内形成,对于东海证券2008年IPO的计划,他认为从战略上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