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马云的新计划:阿里巴巴要做中国的“国家企业”

来源:央广网 2015-01-01 09:42:2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央广网北京12月31日消息(记者庄胜春)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在即将过去的2014年,如果要评出一个世界商业领域的新闻人物,恐怕非马云莫属。这位被称为“商业领袖、预言家、摇滚明星、人生导师结合体”的阿里巴巴创始人,今年,创造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IPO,也由此成为中国经济奇迹的全球化代言人。

马云代表的,是中国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中的新角色,这无疑是从低价的“中国制造”标签开始的;但是,这个角色的面貌正在发生变化——马云企望讲述新的故事。

在29号的杭州市与阿里巴巴集团战略合作第二次联席会议上,马云又开始了他的新的演讲。

马云:我们今天觉得,阿里巴巴应该把自己定位成为一个国家企业,三星是韩国的国家企业,奔驰是德国的国家企业,苹果、Google是美国的国家企业,中国已经到了需要有一批代表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价值观、中国的技术、中国的年轻人、中国的生产力这样的一批企业,阿里巴巴应该往这个方向去努力。

2014年11月11号,阿里双十一成交总额达到571亿,在杭州总部的交易实况大屏幕上,成交曲线点亮了世界地图上的217个国家和地区。也就是在那一天,马云在央视《对话》栏目中,第一次面对镜头系统阐述了自己的“国家企业”定位。显然,让外国人购买“中国制造”,只是一个开始。

马云:真正最后我希望的是:阿根廷能够跟挪威做生意,挪威的人能够买到刚果的,刚果的能够跟菲律宾买卖。通过十年到十五年努力,你想到的任何国家的任何东西都能够买到,而且最慢72小时能够送到货,把淘宝变成一个全世界的平台。

据《澎湃新闻》梳理,在阿里上市前的2014年7月,马云曾在与互联网实验室董事长方兴东对话时提出“国家级竞争”的说法:“有了资本市场以后,我不是把这个钱拿回来,是为全人类——有这样的眼界和胸怀,才能赢得未来。”方兴东下午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了当时听到马云“国家级竞争”表态时的感受。

方兴东:这个概念当然(对阿里巴巴来说)比较新,但是对马云来说,有这个提法也不奇怪。他的商业思想的高度不是现在才有,一直都有,但肯定得等他的企业到了一定的高度再真正提出来,才会比较恰当。如果在公司还比较小的时候提出来,别人会觉得是个笑话, 但现在他上市以后,确实是一个世界级的公司了。

如前所述,自2014年“双11”开始,马云开始多次表明“国家企业”这一目标。那么,先来跟大家说说这个“国家企业”:

所谓的世界级企业,大概经历了这样的流变——工业革命以后,最早的经济全球化无疑是血腥的,西方的“强盗资本家”漂洋过海,以坚船利炮为掩护,掠夺资源、售卖商品,强行“创造”价值、传播价值观;而进入现代,以三星、苹果为代表的企业们,开始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其它国家难以企及的高新产品高速扩张。他们通常是本行业的顶尖级企业,拥有独特的商业模式,战略设计,甚至浓缩一个国家的创新技术与能力,是代表这个国家对世界贡献的国家企业。

我们关注阿里巴巴,它凭什么会成为新时代的中国企业代表,凭什么能成为国家企业呢?

在漫长的中国文化演进中,商业文明一直居于低位;当今这个时代,无疑是中国商人的黄金时代。虽然有批评人士指出,这一代商人、尤其是互联网领袖的成长背景,使他们中的很多人天然缺失“公共情怀”,但是马云们正在用自己的商业版图绘就中国的新一代公益、慈善样貌,用新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公共价值;与此同时,不仅是阿里,我们也看到了联想、海尔、华为的资本脚步和商业突进,甚至小米、陌陌这样的新创公司,都已经在描绘自己的国际版图。

所以,中国社科院企业管理研究专家张承耀一再强调,学界并没有“国家企业”这个专有名词,不必拘泥于此,也没必要着急给某一个企业穿衣戴帽。

张承耀:比如联想收购了IBM,也是一种代表,海尔在国际上有竞争力,也是一种代表,大家都在做,都是在往世界(视角)的企业方向进行的,包括中国铁路也要走出去,使中国市场融入世界市场,大家都在做贡献。我觉得提倡这样的精神和方向就可以了,不要去说阿里是国家企业,别的不是,我坚决反对。

实际上,根据马云的定义,至少有40%以上的收入来自海外,才能被称为国家企业——不是因为收入,而是说明企业为整个人类作了贡献;但他也坦诚,目前自己98%以上的收入和营收都来自于中国,走向全球的过程中,也还有很多的政策、服务瓶颈需要打破。

距离不可谓不遥远。

但在互联网实验室董事长方兴东看来,马云之所以充满自信,恰恰因为他与现在这些国际知名的“国家企业”不一样的商业理念——无论是冲在最前面的电子商务,还是阿里正在积极布局的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金融,都会成为全世界企业和人民的刚需。

方兴东:美国等的跨国公司还是围绕着全球的白领阶层,比较高大上,牟取比较高的利润。但是马云的商业思想还是怎么帮助更多的普通大众在商业上、生活上得到更大的改变。跨国公司瞄准的客户群体可能是全球的十亿人、二十亿人,但是在马云看来,他的商业思想里,可能是五十亿、七十亿人都是可以受益的。

围绕“国家企业”目标的讨论,更大的意义,恐怕就像阿里IPO时马云被炒热的一句俏皮话:“人是一定要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你可以把它看做野心,也可以把它看做梦想,但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能够开始力图为全人类创造价值,中国前进的脚步,无疑会多一份沉稳和动力。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