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互联网金融 - 热点关注 - 正文

京东蚂蚁摸底 现金借贷、消费借贷要分类监管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随着“裸条”、“暴力催收”等校园贷款乱象频发,校园金融的监管问题再度被推上风口浪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了解到,当前校园借贷平台可分为“电商+金融”和“现金借贷”两种类型。“电商+金融”是基于消费场景的模式,以京东校园白条、支付宝蚂蚁花呗、分期乐等分期购物平台为代表,而“现金借贷”则多为直接现金贷款。

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校园金融是一把双刃剑。

两类业务模式摸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京东金融、蚂蚁金服等都在校园金融上有所布局。京东金融的京东校园白条及蚂蚁金服的蚂蚁花呗均属于消费借贷模式,用户在京东商城或天猫等网购平台购物的开销可以通过白条或花呗先行支付,并可以选择分期支付或者30天内免息支付。

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4月京东金融推出了校园白条,2016年初,又推出了教育白条。蚂蚁花呗也具有对于细分的大学生市场提供的分期消费的功能。此前,据媒体报道,在校园内使用蚂蚁花呗的同学达到65%以上,而在这些同学中,80%都是女生。这些女生一般把蚂蚁花呗上借贷的钱用来消费化妆品,而男生大多用蚂蚁花呗来消费电子产品。

不过,京东白条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校园业务在白条的占比很小,白条重点不在校园,而是线下场景拓展主要是做支持创业创新、培训、生活教育类的公益支持。目前业务正在梳理中,有进一步消息及时披露。

蚂蚁金服相关人士则表示,目前蚂蚁花呗不太做校园金融这部分业务,主要是投资的趣店集团(原校园分期平台“趣分期”)在做校园金融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现金借贷模式平台则多为各地监管部门着重治理的不合规平台。有业内人士表示,这类平台缺乏专业的运营能力、风险控制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因此无法正常合规运作。且往往贷款风险较消费借贷更高,相应的利息也更高,只能用高利息覆盖高坏账所带来的损失。

校园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使得不少借贷公司瞄准大学生群体,而虚假宣传、变相高利贷、暴力催收、刷单、被注册、裸条等现象也愈演愈烈。

分期乐相关负责人认为,近期推出的几个监管政策主要针对的是现金借贷类不合规平台,净化环境,有利于消费借贷类合规平台的持续发展。同时,银监会对行业进行规范和引导,对不同类型的公司采取分类处置的思路,肯定了合规经营公司的合法性,并没有一刀切地禁止校园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合规的公司仍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正常开展业务。

不过,如何厘清消费借贷与现金借贷的监管边界仍是执行的重点。据了解,京东金融及蚂蚁金服都有现金借贷业务,分别是京东金条及蚂蚁借呗。不过,依据信用不同,两者为不同用户提供的贷款额度及贷款利率不同,大学生群体则基本不在其白名单之内。

此前,重庆市发布规定称,校园贷平台不得发放用于学生生活学习必需品以外的贷款或直接向学生提供现金;不得以手续费、滞纳金等各种名义变相发放高利贷;不得在校园内开展网贷营销宣传活动;不得使用非法手段暴力催收等。

监管的收紧或是校园金融平台做出转变的重要原因。

有消息称,趣店集团将对校园业务进行了战略和业务模式升级,不再用原有的方式去做部分校园业务。同时,趣店集团目前已经停止为新增学生用户提供金融相关服务,将从校园消费金融业务转型为信用服务。

校园贷“堵不如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不少大学生贷款消费归根于超前消费的消费观念。大四学生张某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贷款消费十分便捷,且目前很多平台还有相应的优惠措施。今年上半年,张同学在京东打了11次白条,总消费超2000元。

事实上,上述分期乐人士认为,校园人群虽然绝大多数是成年人,但依然是特殊人群。企业愿意用纯信用的方式支持大学生小额金融需求的根本逻辑在于相信大学生群体未来的能力。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90后在逐步成为消费的主力军。“发展‘校园贷’能够激发在校生合理的消费潜力,助力在校生养成独立的消费习惯,因此,要按照‘堵不如疏’的理念来对待。”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刘骅认为。

不过,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校园贷款最大的难题在于风险控制。除此之外,校园信用基础并不完整。之所以出现“裸条”这类极端情况,一方面是没有信用抵押物,另一方面则是借贷公司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而分期乐这类做得不错的平台,都是在风控上做出大量的投入,逐步建立起校园信用体系。

该业内人士认为,现金借贷与消费借贷两个模式加起来才是一张信用卡的功能,对于现在的互联网金融来说,不可能走虚拟信用卡之路,更多依靠电商平台分期进行。校园时期培养的用户的用户粘性会很高,如果做得好,校园金融市场很有希望。

分期乐平台就发布未来规划称,将不断增强风险控制和线上商城运营能力,搭建更加成熟的校园后市场服务模型,提高毕业用户的留存度和活跃度,今年上半年,分期乐的校外人群贡献的销售额已经突破10亿人民币。

南京财经大学中国区域金融研究中心闫海峰教授则表示,“如果接受‘校园贷’服务的对象能够挖掘其价值,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观,‘校园贷’是利大于弊的;如果向平台申请校园贷款的在校学生心智不成熟,利用平台套现来满足自身不合理的消费欲望,从而将自己置于信用记录不良、被强行催债的困境,此时‘校园贷’的弊端就更为明显。”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