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名家观点 - 正文

杨吉:隔间的消亡与“第三空间”的兴起

来源:中国证券网 2018-08-07 10:13:19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杨吉:隔间的消亡与“第三空间”的兴起)

萨瓦尔的“未来办公室”方案,是基于信息社会职业分工和网络时代“扁平化”结构,利用社交通讯技术实现沟通、交流、协作的“在线办公”模式。不论办公室如何进化,WeWork商业版图又会怎样,在砸烂隔间之前,先得砸掉某些落伍的执念。

若干年前,看过一段TED大会演讲视频。主讲人的观点是,办公室的存在根本上是违人性的,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他从远古人类狩猎文化说起,指出开放、自由、协作的工作环境才真正符合上班族需求。所以,办公室的终结或隔间的消亡会是一种趋势。

类似观点其实不在少数。美国“未来学大师”阿尔文·托夫勒早在1980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中就准确预见到“SOHO一族”的兴起:“在表面上无聊骚动和吵吵嚷嚷的底下,世界的事情实际上惊人地显示出潜在的具有希望的前景……它意味着工业化文明的末日,展示着一个新的文明正在兴起。”“越来越多的工作可以在包括自己的起居室在内的任何地方完成。”

这个被当时的人们视为“天方夜谭”的预测很快被证明是对的。借助家用计算机的普及、电子邮件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个体选择在家、在咖啡馆等场所办公,他们中有杂志编辑、广告设计、媒 体写手、广告文案策划、书稿翻译、网站程序员,知识经济和信息工业时代的到来为他们创造更多自由、独立、随性且不失效率的就业方式。“我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许多年前有关这家知名连锁品牌的流行语不胫而走。“星巴克”再造者、首席执行官霍华德·舒尔茨创造性地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照他的设想,星巴克要打造生活中除了工作单位和家庭之外第三个经常要去的地方,一个供顾客休息、阅读、思考、写作、交谈甚至发呆的地方。

尼基尔·萨瓦尔在那本有趣的书《隔间:办公室进化史》中探讨工作空间和办公方式的变迁。只要有心,万事皆学问。萨瓦尔从2004年起研究办公室的起源,在探索中至少发现了两个迹象:一则自从人类开始有从事书写及系统保存文件的相关能力时,便有了类似办公室的场所:修道院、藏书馆以及学者书房;另一则便是人类直到19世纪中叶才真正注意到办公室。从那时起,有了试图缔造办公室文化的设计师、社会学家、企业管理人,他们对“办公空间、办公工具与人关系”有不同的理解和构想,萨瓦尔以此来思考雇员阶层在动荡起伏的社会思潮和经济形势下摇摆不定的命运。

结果是,萨瓦尔并不看好当前通行的办公室布局:“隔间把人们拉得足够近,以至于产生了严重的社交厌烦症;隔间也把人们分开,让人们无法切身感觉到大家是坐在一起工作的。隔间给人们带来了隐私和社交的危害面,却没有带来两者的好处。隔间坏到所有人都不想它被拆掉;这三面隔墙,也算是提供了某种心理上的家园,人们可以将其视作自己的领地。所有这一切都加强了办公室员工内心的狂乱和孤独。”为此,萨瓦尔用“未来办公室”和“办公室及其终结”两个篇章展望了一种乐见其成的方案。这是基于信息社会职业分工和网络时代“扁平化”结构,利用社交通讯技术实现沟通、交流、协作的“在线办公”模式。办公室因此从“实体”走向“虚拟”,同事也可能变得更像“网友”。突然好奇,届时还会有“办公室政治”吗?

如今,有越来越多科技类、创意型公司采用开放式办公布局。Google、Facebook、Airbnb、Instagram、Youtube、Amazon等互联网公司都在试图打造更轻松、更友好、更像家的办公环境。有相关数据对这种打破传统、锐意革新的方式给予正面评价。调查显示,在开放式的环境下工作,员工专注力、记忆力、沟通力、执行力会显著提升,同时,同事间的人际交往也会得到改善。但即便如此,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多让充足的阳光照射进来;第二,这毕竟还是公司的办公室。

从目前趋势看,最符合萨瓦尔“办公室消亡”论调的当属来自纽约的“WeWork”了。

以“共享办公+社群运营”为理念的WeWork成立于2010年,8年间迅速在世界落地开花。至今,在全球75个主要城市设有283个办公地点,会员25.6万,通过共享服务平台,他们可彼此分享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如果你是WeWork的会员,不管走进全世界哪家 WeWork 办公室,都能得到流程化、模板化、专业化的“后勤”支持,包括高速宽带接入、日常清洁维护、办公用品提供、无限量咖啡饮品、打印设备使用……

我国政府对初创企业的大力支持,催生了一大批“众创”空间,当后者与“按需付费”的共享模式结合,就自然产生了WeWork模式——在国内,已有不少它的“本土兄弟”,如优客工场、氪空间、3W咖啡、裸心社等。4月,裸心社已作价4亿美元被WeWrok收入囊中。另外,以“90后”为代表的互联网一代对灵活办公、崇尚自由、喜欢社交的追求,也为共享办公空间的提供了用户基础。这个市场规模究竟有多大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联合办公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

不论办公室如何进化,WeWork商业版图又会怎样,在砸烂隔间之前,先得砸掉某些落伍的执念。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