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报道 - 热门点击 - 正文

货代朋友圈甩卖箱子,天价运费打折,集运行业超级牛市拐点已至?

来源:e公司 2022-06-22 08:29:04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2021年,中美热门航线上,集装箱运价一度攀升至每标箱2万美元,单柜货值甚至比肩运费,集运行业迈入史诗级牛市行情;但进入2022年,天价运费逐渐松动。

作为全球集运主干线,美线今年在需求端表现压抑,美西运价从春节前的一万三左右下探至7千美元。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也已高位回落,年内已跌超17%。

近期来自知名投行JP Morgan的一份行业看衰报告,更是引发全球航运板块震动。此轮集运行业超级牛市是否已面临拐点?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深入跟踪行业动向,广泛采访发现业内人士发现,目前集运市场综合来看下行压力较大,行业景气度预计逐步回归正常水平。

天价运费回落 指数年内跌逾17%

王晨(化名)在美国从事家具租赁生意,常年从中国进口家具,最近就切身感受到了运价的回落。“中国到美西的运价从春节前的一万三左右,到3月下旬大概就降到了八、九千美金。因为海运价格去年的高涨,大家对价格的承受能力现在比较差,就没那么着急出货,出货量也下降比较明显;6月份的价格差不多为8000美金,估计还有再往下的空间。”王晨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不只是美线运价下行,某家电出口上市公司此前也向记者表示,公司海外出口主要面向西非、中东以及东南亚,目前海运价格较去年底适当回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司的运输成本。

除了终端出口客户,从事集装箱炒作的货代也感受到“寒意”。小雨(化名)所在的公司专门从事IT编程“抢箱”,去年公司员工人数从最初2、3人,迅速扩大到20多人。“去年货代1万美元拿到的箱子能2万美元出掉;今年很多货代都在朋友圈打折卖箱。”小雨向记者介绍。

反映即期市场价格的SCFI指数也已回落:今年初,SCFI指数攀升至5109.6点的历史高点,此后至5月中旬,该指数遭遇17连跌,随后至6月初又出现小幅抬升。截至6月17日,SCFI指数为4221.96点,年内已下跌逾17%。

上海航交所最新报告显示,6月17日,上海港出口至美西和美东基本港市场运价(海运及海运附加费)分别为7489美元/FEU、10073美元/FEU,较上期分别下跌1.8%、0.2%。

资深航运业人士罗杰向记者介绍:“美线运价分为不同类型,很多直客与船公司签订了长协价,价格从最便宜的6、7千美金(到美西基本港)到最贵的9千美金都有,因为目前市场的即期价格已经低于长约价,船公司可能视情况调低价格。如果没有签订长期协议,现在美西即期价格最便宜的已经跌破7千美金,刚开始主要是新晋船东,后来主流船东也开始调价,美东的价钱还是维持在9000美金以上。”

从行业综合运价看,虽然SCFI指数年内已下跌逾17%,但目前仍处于历史高位。该指数自发布至疫情前的十年间,大部分时间位于1000点下方。

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于占福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实际承运人价格指数(即通常说的船公司价格指数,如SCFI)和实际托运人价格指数(即通常说的货代价格指数,如FBX指数)有所区别:前者更能反映真实运价的变化,而后者因为包含了货代环节的加价则容易呈现更大的波动。

于占福指出,今年以来SCFI指数下跌存在国际海运淡旺季波动的正常规律、俄乌战争等多重因素影响,而且疫情影响下的全球物流供应链在今年出现变动:国外很多市场的经济运行已经恢复至常态,有些物资的供应不一定完全从中国走,同时,3、4月份上海疫情连带着华东区的生产放缓,国内部分出口机会出现一些被东南亚替代的情况,中国的出口强度已经有所减弱,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美线运价。

全球物流尚未根本性恢复正常,而且受上海疫情期影响,一些单价更高的特殊行业货运反而遭遇到“挤兑”,其中就包括国内高度依赖进口的最大稀有气体品种----氦气。

近期,国内主要工业气体贸易商向记者表示,上海疫情爆发后,该公司发往美国的液氦空罐迟迟订不到集运舱位,严重影响后续充装和销售周转;液氦属于危险化学品,运输需要在指定航线,并且液氦罐的温度需要保持在超低温状态,正常情况下半个月可以预定到危化舱位,但当前2、3个月都订不到。

据介绍,在运力紧张背景下,公司即便与船东签署了长期协议,船东更愿意运输普通货物,公司只能加价等候舱位。目前美国液氦原料现货价格已经上涨4-5倍,即便原料能顺利供应到中国市场,公司也只能将原料涨价向下游传导。

随着上海自5月开始有序恢复重点企业生产,据记者了解,危化行业公司报关近期已经有所好转,另外,其他行业企业也在加班加点处理积压的出口订单。部分业内人士表示,上海复工复产将对集市场的价格和运输量形成一定程度支撑。

全球第四大集装箱租赁企业渤海租赁相关负责人也向记者介绍,上海疫情在短期内对当地物流造成了影响,部分航运公司因此需要调整航线并配备集装箱,出现了中国一些地区在短期内集装箱需求的明显增长。

展望集装箱量价走势中,中集集团高管日前接受机构调研时指出,步入2022年,集装箱干箱的销量及价格都有所回调,但是预期整体处于历史平均水平以上,年初地缘政治事件及疫情之前,行业内权威的咨询机构德鲁里预计集装箱制造业全年产量会接近400万TEU,价格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但由于年初全球地缘政治、部分城市疫情反复,可能会对市场需求带来一定的临时性冲击。目前,随着国内疫情缓解,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外贸需求以及集运市场已经出现部分回暖。

“集运牛市”驱动力趋弱 下游需求端承压

作为集运市场的主干航线,美线运价的高位回落,也引发了市场对集运市场的看空情绪。JP Morgan物流行业分析师日前就发布报告,预警航运业衰退风险。该预警一经发布,全球航运板块大跌。报告论据主要即来自需求端,分析师援引的数据显示,自5月24日以来,运往美国的集装箱进口量降幅超过36%。

但业内人士认为该数据不能完全和真实地反映美线全貌。

资深航运业人士罗杰向记者指出,JP Morgan引用的“进口量下降36%”数据截取的间隔时间太短(今年6月7日与5月24日相比),而影响一段时期内美线货量的因素非常多,例如,工厂的生产,客户的订单,季节性因素,船期和舱位变化,每天、每周、每月的变化都很大。“如果间隔时间是一个月或更长,数据会更有意义。现在货量确实是少了,但一下少了36%不太可能,历史上也没出现过,除非船公司大规模的停船。”

“今年集运市场的最大变化还是在需求端,去年美国的需求无疑是最高的,主要是与居家有关的消费增长,这一类消费今年开始减弱,这也是意料之中的转变。去年是疫情带来的畸形的、不正常的消费,今年美国的需求会逐步回归到正常,以服务消费为主。今年还有一个很大的变化——美国的通货膨胀加剧,很多日常用品和食品价格比疫情前至少上涨了30、40%,通胀对需求端的影响会在第四季度更明显。”罗杰表示。

业内普遍认为,本轮集运超级牛市的根源,来自于疫情下美国进口需求超预期持续旺盛。国泰君安研报数据显示,2021年美线货量较2019年增长高达29%,显著高于2014年至2019年仅3.6%的长期增速中枢。

目前市场对各类货物的运输需求仍保持高位。上海航交所报告指出,上周,上海港至美西、美东航线的船舶平均舱位利用率基本接近满载水平。

海关总署数据也显示,我国对美国出货量并未出现逆转变化。今年前5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6.0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3%。其中,出口8.94万亿元,同比增长11.4%。美国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前5个月对美国出口1.51万亿元,同比增长12.9%。

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了美国需求端走向疲软的趋势,其中之一是美国零售业库存过剩。美国大型零售商Target本月下调盈利预期,并表示因为库存太多,将削减价格并取消其数千种产品的订单。而且,通货膨胀在更广泛程度上抑制消费。

美联储6月15日已经宣布了自1994年以来单次最大幅度加息,预计下月还将继续大幅度加息来缓解通胀,以平抑物价,促进消费。另外,《海运改革法案》已于6月16日由美国总统拜登正式签署成法律。据了解,该法案旨在加强对航运业监管,以降低运价,缓解供应链中断,减少美国出口积压,并对抗通胀。

数据也显示了美线需求回落迹象:根据Alphaliner统计,亚洲-北美航线集运货量今年前2个月较2019年同期仅增长19%,较2021年第四季度37%的高增速出现回落。

对于后续集运市场走势,部分机构已建议重点警惕需求拐点风险。国泰君安研报指出,随着疫情影响减弱,原先驱动美线需求旺盛的数个因素均已开始衰减。一方面,随着美国疫情影响减弱,实物消费正在逐步回归服务消费。另一方面,美国消费券发放减少,消费者信心指数下滑。根据草根调研,下半年出口订单能见度有限,建议警惕需求拐点风险。

中泰资管基金业务部副总经理田瑀近期撰文指出,集运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运价牛市,原因是疫情爆发带来的意外需求以及供给端运力的阶段性短板。美国政府的相关消费刺激政策也在逐步退出,这都会对集装箱运输需求产生负面影响。另外,得益于相关激励措施,美国港口的作业能力大幅提升,堵港情况得到缓解,持续的高运价也吸引了全球大量的船舶进入美西航线,美线运营航线数量较疫情前增加了三成。

“集运业的运价已经是结果型的数据了,反映了市场的很多预期,后续运价可能会看到即时型的起起伏伏,既有上升的因素,又有下行的阻力,两种力量制衡,不大可能朝一种方向决绝的、持续运行下去。其中,下行的因素甚至可能更明显,国内出现的局部疫情,对当地生产供应带来的一些不具有规律性,不可预判的波动,最后都会影响供应链的稳定。包括疫情期间有些产能从中国转移至东南亚,这部分从国内出港的运力需求消失,再加上北美需求的疲软等,挑战还是很多的。” 于占福认为。

“2021年可以说是五十年一遇的航运大年。就算今年美线总体货量比2021年下降也是很正常的,关键看下跌的幅度。疯狂的增长不可能长时间维持。船公司的运价还在7、8千美金以上,利润水平仍处于历史高位,远远还没进入衰退期,美国需求在调整,进口商品的种类、货量肯定是要进入调整期的。”罗杰表示。

罗杰指出,现在市场处于一个很微妙的时候,双方都在等,船公司在等货量起来,货主在等运价继续下降,现在货主手上签的合约价是很高的,他会考虑是不是要毁约,但又担心一旦毁约,之后旺季从船公司拿不到舱位了。如果到了7月份中旬,市场还没有完全起来的话,双方就要做出决定了,船公司可能会做出运力调整,以适应新的市场变化。

运力市场供给密集增加 集运巨头提示风险

作为本轮集运周期的充分受益者,全球集装箱航运巨头们今年一季度依旧赚得盆满钵满。马士基今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逾五成至193亿美元,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为91亿美元。粗略估算,每日赚逾6亿元人民币。即便如此,马士基最新加入了“提示风险”的行列。

日前,马士基首席执行官Soren Skou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担忧集装箱运输量可能很快会遭到重创。展望2022年,马士基预计,2022年下半年集运业将会恢复正常。根据第一季度的货运量走势,马士基将其对全球集装箱需求增长的预测从2-4%下调至±1%。

在疫情后的这轮集运业超级周期中,全球集装箱航运巨头们出现运力投放大比拼,就连常年固定的运力排名都发生巨大变化。法国航运咨询机构Alphaliner今年初发布的数据显示,瑞士MSC成为全球新晋的集装箱航运之王,占据全球17%的运力市场份额,替代了称霸全球集装箱航运榜首20余年马士基;随着新船交付,地中海航运有望长期问鼎。

另一家航运巨头德国赫伯罗特也表示将着手投资新船,但不会大规模拓展业务。近期公司首席执行官Ralf Habben Jansen指出,大规模新船订单、拥堵缓解和需求下降将在未来几个月开始对该行业产生影响;他表示行业可能会重返运力过剩的情况。

当前集运公司采取联盟化运营,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消减或者调配运力缓解局部市场需求回落,但是从供给来看,运力投放将面临增加的局势。

Alphaliner报告指出,目前的集装箱船舶的订单量约900艘,已经创下班轮航运史上最大的订单规模;新造船订单的运力之和超过了世界第四、第五和第六大班轮企业现有船队的总和;订单船舶运力与现有船舶的运力占比更是从2020年10月的8.2%上升到了2022年5月的27%。另据国泰君安统计,根据目前交付计划,预计2023-2024年8000箱以上大船(主要运营欧美航线)运力规模将进入两位数高增长期。

多家A股集运行业龙头也向记者表示,行业景气度将逐步回归至正常水平。

作为全球造船巨头,中国船舶在6月21日举办业绩说明会,董事长张英岱回应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提问时指出,预计2022年全球集运行业和干散航运市场受市场行情轮动变化影响,细分市场分化将十分明显;在经历2021年新造市场显著回暖后,目前的市场逐步回归正常相对景气水平。

中国船舶董事、总经理季峻也补充指出,在经历2021年新造船市场显著回暖后,符合船东交船期要求的船位资源匮乏,叠加新造需求出现明显的结构性分化,新船需求总体规模出现同比回落,但节能环保需求支撑市场逐步回归2019年疫情发生前的水平。

受上海疫情、韩国罢工等影响,今年前5个月新船市场交付率有所下降。根据克拉克森数据统计,1-5月全球成交新船订单488艘/3034 万载重吨,同比下降 58%,但与2019年同期水平接近;箱船方面,1-5月全球签约新船订单同比下降40%,其中,中国接单份额仍占榜首。预计随着复工复产后续会逐步回升。

中远海控方面近期也在媒体采访中表示,目前公司共持有新造集装箱船舶订单32艘、合计运力58.5万标箱,将于2023年至2025年间陆续交付。公司在扩张运力、更新船队方面的决策已偏向谨慎。虽然未来公司还会适时增加运力,单纯扩大船队规模已不是船公司最重要的策略,航运业向绿色低碳以及数字化转型将成为新的趋势。

对于后续集装箱租赁市场走向,渤海租赁方面向记者表示,2020年下半年以来,受益于强劲的市场需求,国际集装箱租赁市场的集装箱出租率、租金水平及二手箱销售价格处于历史高位;但2022年,集装箱租赁市场可能不会像2021年那样继续爆发性增长,主要原因还是船运公司的运力增长有限。

据介绍,随着更多运力在2023年投入海运市场,集装箱租赁市场可能发生变化。如果2023年国际贸易继续保持增长,集装箱租赁市场将进一步增长,即使国际贸易增长乏力,集装箱供应方也会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调整新箱投放支出,以保持较高的集装箱出租率。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