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深度解读 - 正文

迈瑞医疗(300760.SZ):创新研发,三十而励

来源:格隆汇 2021-11-26 18:06:4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迈瑞医疗(300760.SZ):创新研发,三十而励)

三十年,可以做什么?对于个人而言,三十岁是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对于迈瑞医疗而言,三十年光阴则是见证了从无到跻身全球医疗器械TOP50的过程。回顾这段历史,迈瑞是如何成为国产医疗器械之光的?未来又该如何发展? 

从新出发,三十而立

 

1. 1991-2000:初生牛犊,自主研发

1991年,李西延、徐航、成明和等人在深圳共同创建了迈瑞。

成立第一年,迈瑞主要以代理进口医疗器械(例如监护产品)为主。在赚取第一桶金后的第二年,迈瑞就开始走向自主研发、自主品牌的道路。1992年,公司相继推出中国第一台血氧饱和度监护仪MET-503A与中国第一台多参数监护仪509等多个创新产品。

1999年,公司实现了监护仪、超声和体外诊断三大产品线基本成型,自主研发产品营收突破1亿元。

初生牛犊的迈瑞,以低端市场作为突破口,实施“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在千禧年到来之际,已经迈向了自主研发的目标。

图表一:MEC-509监护仪

数据来源:公司官网,格隆汇整理

2. 2000-2008:走出国门,快速腾飞

千禧年后,伴随着GE、西门子等国际巨头强势收购挤压,大批国际二流医疗设备公司相继消失。而发达国家因福利压力加大,购买高性价比设备需求激增。同时,2001年中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企业尝试出海做全球生意。

此时的迈瑞,决定以欧洲作为出海的第一站,凭借多语言版本的PM-9000监护仪成功开拓了欧洲市场。随后,通过参加在迈阿密举办的拉美市场医疗设备展,迈瑞在美国、墨西哥等国家设立分公司,成功打开拉美市场。

2006年,迈瑞登陆纳斯达克,成为中国医疗设备行业首家在海外上市公司。凭借着监护仪产品、影像等核心产品,公司在2007年海外收入占比首次超过国内收入。

在这一阶段,迈瑞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形成了自己在国外的营销网络,走向快速腾飞之路。

图表二:PM-9000监护仪

数据来源:格隆汇整理

3. 2008-2014:大并购时代,高端突破

2008年金融危机,迈瑞收购了美国老牌厂商Datascope的监护仪业务,依靠该笔并购,公司成为了全球第三大监护产品厂商。随后,迈瑞开启了大并购时代。2013年,并购的Zonare使得公司正式踏入高端超声影像市场。

内部横向来看,通过聚焦主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公司在高端产品线上全面突破(例如,N系列高端监护、血球流水线、RE系列彩超系列等),为下一阶段的腾飞积蓄力量。

外部纵向来看,通过数起并购,公司成功开拓了海外业务,扩展了自身业务线,成为国内最大的医疗器械公司之一,产品在国内的渗透率不断提升,还在海外建立经销网络,并建立了数个海外研发中心,实现了提升自身天花板的目标。

图表三:BeneVision N系列监护仪

数据来源:公司官网,格隆汇整理

4. 2015-至今:王者归来,星辰大海

2015年受国内政策因素和国外氛围影响,迈瑞医疗意识到国内医疗器械行业扩容逐渐加速,未来市场前景更为广阔,2016年完成私有化,从美股退市。2018年10月,公司在创业板登陆,正式归来,成为国内医疗器械王者。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在医疗新基建高增速下迈瑞为国内外紧急生产呼吸机、监护仪等设备,高质量的出口医疗设备进一步扩展公司海外业务。

从全球市场来看,2019年公司收入体量24亿美元,迈入全球医疗器械TOP50。长期来看,公司目标是在未来十年内进入全球医疗器械TOP20。更加长远的目标,是要进入全球医疗器械TOP10,实现主要布局领域的全球领导力。

从心出发,三十而丽

 

从一穷二白到能够在全球医疗器械PK中拼得一席之地,迈瑞医疗靠的是什么?

一方面,迈瑞医疗注重内部研发,开创行业先河。

回顾公司三十年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迈瑞在成立第二年就走向了自主研发的道路。多年以来,公司坚持将总营收的10%左右作为研发投入,2020年全年研发投入20.96亿元,成为国内最为重视研发的医疗器械公司之一。横向对比国内研发投入前列的医疗器械公司,迈瑞研发投入甚至高于前2-5名公司研发投入之和。

如此之高的研发投入,也使得迈瑞成为行业的标杆企业。2017年国家发改委《发明专利拥有量前50名企业》中,迈瑞是唯一上榜的医疗器械企业。近期迈瑞更是再次获得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截止今日,公司已经推出超过二十个”中国第一“乃至”全球第一“的创新产品。

图表四:公司多年以来自主研发,开创多项”第一“

数据来源:公司官网,格隆汇整理

另一方面,迈瑞积极外部并购,提高天花板上限。

医疗器械技术壁垒高,研发周期长,要想快速打破原有业务发展瓶颈,通过并购的方式来拓展自身业务线无疑不是一种好的发展路径。迈瑞医疗这些年通过并购的方式,将具有高壁垒的技术纳入麾下,丰富自身产品管线、发展新业务线、开拓海外市场,不断提高公司天花板上限。

总体来看,“内部研发+外延并购”双轮驱动,成就迈瑞医疗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以迈瑞起家的监护仪为例,公司深耕监护仪领域,已经覆盖低中高端全产品线,成为全球产品线最为齐全的公司之一。从最初的代理,走低端路线,到后来逐渐发展成拥有自主品牌的中端品牌,乃至于可以向上突破高端市场。

迈瑞不仅打破海外厂商在高端产品线的垄断地位,更是凭借性价比高,能够抓住市场痛点等优势畅销全球。从市场布局来看,迈瑞优先从挑战难度较高的欧美市场渠道入手与国际接轨,随后在印度、巴西等15个发展中国家设立了21个子公司,扩大市场规模。当前,迈瑞监护仪产品线市占率已经达到国内第一、世界第三。

图表五:迈瑞医疗监护仪产品线

数据来源:公司官网,格隆汇整理

 

从欣出发,三十而励

那么,对于已经走过三十年的中国医疗器械的老大哥迈瑞医疗,未来又该如何看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通过对标国际医疗器械标杆企业来看迈瑞医疗未来的发展。全球医疗器械巨头美敦力(MDT.US)自上市以来股价翻了超过400倍,远跑赢同期纳斯达克指数(IXIC.US),31年复合收益超22%,高于同期医疗器械板块年复合收益,市值达到1573亿美元(约10044亿人民币),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   

图表六:美敦力(MDT.US)股价走势图

 数据来源:WIND,格隆汇整理 数据截止2021年11月19日收盘

白色:美敦力 黄色:纳斯达克指数

美敦力能够成为万亿级别的全球医疗器械巨头,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医疗刚性需求加大,美国医疗器械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高速增长期中,美敦力也完成了从0到1的量变,并且凭借不断向外扩展成大平台型企业,开始完成从1到100的质变。

同时,也与美敦力自身发展路径有关。纵观美敦力发展史,可以看出来三个关键因素,那就是“创新+并购+国际化”。美敦力一方面自主研发扩大产品管线,持续引领技术潮流,另一方面通过并购形式将业务从起搏器一路扩展到心脏支架、糖尿病、骨科等多个领域,一步步成为世界第一的医疗器械公司。

对于中国医疗器械的龙头迈瑞医疗而言,有望在中国医疗器械发展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版的美敦力,突破万亿市值大关(据西南证券预测)

首先,迈瑞正处于中国医疗器械黄金年代。与美国已经有超过百年历史的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史不同,中国发展不过30年。如果把中国医疗行业看成整体,犹如美国90年代中期,目前依旧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并且医疗器械行业周期处于大周期比较早期阶段,想象力十足。

其次,迈瑞已经具备了创新研发、外延并购以及国际化布局的全球医疗器械巨头基因,各项指标在业内都名列前茅,其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甚至已经高于全球巨头,未来各项业务在全球市占率有望持续提升。

最后,迈瑞的产品布局还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仍未触及天花板。从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角度出发,根据医疗器械的产品特点属性来看,主要分为开拓市场阶段,获利期以及退出期,产品处于成熟期将会是企业最好的利润阶段。

而迈瑞布局的产品,大部分都还处于开拓市场阶段,部分产品进入丰收期为公司增厚利润。整体来看,无论是从研发、导入、成长、还是成熟阶段,都拥有大量产品储备,并且,是不断螺旋式的整体向上发展。因此,迈瑞医疗整个产品梯队处于逐步升级的过程,未来成长将是必然。

图表七:迈瑞不同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产品布局

数据来源:天风证券,格隆汇整理

结语

三十而立,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三十而丽,是从有到优的历练。

三十而励,是从优到强的期许。

对于迈瑞医疗而言,过去三十年已经交付满意答卷。未来三十年乃至上百年,要想复刻全球医疗器械巨头美敦力的表现,进入全球医疗器械TOP20的名单中,还看其核心护城河能否够宽。如今来看,内部创新自研实力强劲,外部拓展向上突破天花板,未来值得期许。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迈瑞医疗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