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企业综合成本激增压力大 订单流失海外需警惕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企业综合成本激增压力大 订单流失海外需警惕)

吴少龙/制表 图虫创意/供图

证券时报记者 唐维 张淑贤 卓泳

今年以来,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袭击深圳、上海等重要城市,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受到影响。为全面评估、了解疫情对上市公司经营造成的影响,证券时报联合资本市场合规智能管家——价值在线,发起疫情下上市公司经营状况问卷调查,调查期间共收集到上市公司相关人士填报的有效问卷507份。

价值在线是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科技和合规科技的代表企业,致力于为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金融机构等提供AI+SAAS服务产品“易董”、合规专业咨询、ESG咨询、投关产品及服务、大数据服务等,助力上市公司合规发展。本次调查以线上问卷形式展开,参与问卷的上市公司覆盖了以一二线城市为主的近80个城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占比31%)、深圳(20%),北京(6%)等重要城市。从行业看,受访人员大部分来自于制造业,占比达到57%。由于员工多来自制造业,受访人员任职的上市公司员工人数主要集中在“1000~5000人”,占比为43%。从市值看,93%的受访人员任职的上市公司市值规模集中分布在500亿元市值以下,其中100亿元以下的中小市值上市公司最多,占比69%。企业类型主要为民营企业,占比69%。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部分上市企业正备受停工停产、订单萎缩、成本激增、物流不畅、产业链“断链”等问题困扰。

需求萎缩订单减少

疫情下,相关行业订单变化情况备受关注。一方面,由于全球疫情反复,经济复苏进程放缓,导致消费需求下降,订单减少;另一方面,疫情对物流运输速度放缓的影响仍旧存在,供应链瓶颈难以在短期内彻底缓解,订单交付受到极大影响。此外,国内多地陆续封控,也导致工厂生产稳定性较差,部分订单流向海外。

超过九成的受访人员认为疫情对公司年度销售计划落实会产生影响。88%的受访人员认为疫情影响下,公司产品的市场需求受到抑制,导致订单减少。其中,认为减少程度超过三成的受访人士占比超过20%。

作为这一波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从3月份开始,上海继“半封城”之后,又进入“全域静态管理”,上海及整个长三角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受到封闭式防控的深度影响。上海市金山区某大型制造业上市公司董秘宋女士向记者介绍,物流受阻使得公司生产只能依靠库存原材料,以及跟江浙周边供应商协商,通过各种渠道小批量供应订单。同时,公司生产好的成品出不去,但下游企业依然在运行,这使得客户后续订单有向竞争对手转移的风险。

面对以上不利情形,该公司积极应对,在厂内实行闭环式生产,以确保解封后物流顺畅时,订单尽可能及时地交付到客户手中。此外公司也将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将生产成本尽可能压缩。同时,公司在上海之外的境内外生产工厂,目前已将确保生产交付排在首位,以保障订单的交付与延续。

一家总部位于深圳,并在华东、华南及境外地区设有生产基地的通信类上市公司,其相关负责人柳先生表示,疫情以来,公司订单有部分减少和流失,订单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疫情原因导致在途订单交付减缓,已接订单不能按时产出交付和已完成订单成品不能送达到客户仓库;二是深圳和长三角工厂先后受到疫情影响,存在客户考虑新的订单转向不在疫区的竞争对手的可能。此外,目前在途订单受疫情及物流影响,交付压力较大。

欧科亿是一家以高精数控刀具为主营业务的科创板上市公司,公司近日通过互动平台透露,目前,受上海疫情影响,公司主要通过更改出境港口解决出口订单发货问题。由于部分刀具进口受疫情影响,公司也会收到部分替换进口刀具产品的询盘和样单,完全填补其空缺还需要时间。

此外,产业链订单转移海外的情况也值得关注。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有13%的上市公司认为本公司或产业链有订单转移到海外,受访人员认为公司或产业链订单转移海外的主要原因是“海外疫情影响趋缓,产能逐渐恢复”、“国内人工、材料、土地等成本上升”及“我国疫情带来的物流等影响”。记者采访发现,有相当比例的采访对象担忧疫情推动了产能对外转移,未来可能转移至东南亚等海外地区。

柳先生透露,据其了解,凡有覆盖境外业务的通信企业都受海外订单转移影响。一方面,因为中美贸易摩擦导致的税收问题会影响北美区域的订单。另一方面,海外疫情对生产供应链影响逐渐变弱,但国内疫情反复导致的生产和供应链压力比较大,且未来因疫情影响的供应链及生产的不稳定性无法估计,存在部分海外订单逐步向海外同行转移。

飞亚达近日在接受机构调查时表示,疫情对供应链订单未来的影响取决于疫情的控制速度和解封速度,越快影响越小,越慢影响越大。短期来看,部分客户的国际订单会转移出去,如果不能尽快控制,一些订单会长期转到海外。但由于公司与客户的粘性,会跟着客户走到东南亚以及海外其他地区,进行整体的长期服务。

此外,疫情还对国内企业承接海外订单产生不利影响。

蓝晓科技近日在接受调查时坦言,受到国际疫情的影响,近两年来,公司商务人员一直未能海外出差,同样也没有海外客户入境商务交流。由于无法进行现场的商务交流和技术实验,且金属领域的项目金额也较高,大型商业化订单的落地节奏也有所延长。

欧科亿董事长袁美和4月21日在年度股东大会上透露,“因为疫情影响,部分国际展会取消,但是我们和国际市场一直保持着紧密联系。疫情终会结束,海外买家迫切需要中国刀片。特别是地缘冲突发生之后,对全球供应链有一定扰动,东欧国家正在主动寻求中国刀片供方,已经发来若干询价消息。”

订单不足,已导致部分企业采取员工放假等形式应对。4月22日,位于广东省惠州市的硕贝德精工发布部分员工放假通知,表示因公司目前订单大幅减少,拟从4月22日起,陆续对部分人员分批放假,放假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

停工停产物流受阻

致供应链“断链”

对于任何一家制造业企业来说,畅通无阻的供应链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只有保障上游原材料供应不断链、下游产品输出和销售不脱钩,才能确保企业在正常的轨道上运作起来。然而,受本轮疫情影响,不少企业的上下游供应链都出现了“堵点”。

供应链受阻,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工厂停工停产,导致产能无法跟上。“我们有部分上游供应商处于疫区,都被迫停工停产了,所以无法及时给我们交付生产所需的零部件物料。”柳先生对记者表示,上游供应“掉链子”,在途订单就出现了较大的交付压力。

环旭电子通过互动平台表示,从2021年以来,IC短缺造成电子供应链非常紧张,如今加上应对疫情的持续封控措施,造成了本地供应商停工停产,预期会对公司4月份的营收有一定影响。上市公司美诺华方面也表示,随着国内外疫情反复,公司生产经营受到一定影响,主要体现为因上游原材料企业停工停产带来的影响。但公司已事先预判并布局,加强了原材料管理,因此目前由疫情带来的生产经营影响总体可控。

“此轮疫情下,全国多地都出现企业停工停产的情况,这将导致制造业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衔接出现问题,进而使整个行业的景气度下滑。”宋女士指出,这还不止影响上海一个地方,全国范围内都有不少企业受疫情影响,或封控,或停产。企业何时能够止损,取决于何时解封恢复全社会全生产运营,疫情封控时间越长,整个供应链体系停工时间越长,损失就越大,每个环节叠加推演,可能加大生产资源、产能与需求的不匹配,可能造成成本、价格的倒挂。

除了停工停产导致产能供应不上之外,物流受阻使得上下游产品运输不畅,也是当前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有58%受访公司反映有“物流不通畅,导致原材料供应受阻”困难。宋女士表示,上海的疫情防控要求导致外省市除防疫物资外基本不进不出,这导致了包括运输工厂生产所需原材料的物流车无法顺利进入上海,导致原材料的供应受阻。

上海地区某从事包装行业上市公司董秘王先生对记者表示:“疫情期间公司面临的最主要瓶颈就是物流不顺畅,进出不得,公司产成品无法顺利发货,造成累库,同时成本上升。”随着多地也因疫情采取封控措施,该董秘担忧,一旦出现物流不畅等情况,产业链条会再次被迫中断,“公司在上海以外地区的工厂,受当地疫情管控要求,已有不同程度临时停产情况。”

他表示,原本公司在上海的工厂并没有因为疫情主动停工,早在封控前就已实施封闭式管理,无论是原材料备货还是预警机制等,公司都早有预案,但随着封控时间周期延长,进出物流受到较大影响,叠加客户工厂停工等原因,所有仓库皆满,不得不被迫短暂停产。

此外,山东一家生物制药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张先生介绍,疫情爆发的初期对整个供应链的冲击比较大,高速路口完全封闭,外来车辆无法交货无法出入的情况比较多,有三类公司可能会受影响稍小一些:一是提前做了充足的原料储备的公司;二是产业链条比较长、产品线结构比较丰富的公司,可以根据生产的实时情况进行柔性调整,所以抗风险能力会相对较强;三是拥有全封闭人员驻厂条件的公司,能保证生产工序正常运转有足够的工作人员支撑。

环旭电子方面则表示,虽然供应链和物流受限,但由于订单的季节性因素,每年第二季度产能有富余,随着疫情形势好转,物流供应问题解决后,各个工厂有能力调动富余产能加快生产和出货,预计对整个二季度营收情况的影响程度有限。

物流、材料、防疫

三大成本激增

因疫情停工停产、原材料上涨、物流成本高、招工难用工贵等问题,上市公司成本压力较大。在此次调查问卷中,近六成受访者认为,公司目前存在“成本增加”的情况。

宋女士表示,受疫情影响,产业链上各企业都将受到停工或上下游企业停工的影响,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也受到不小的冲击,导致生产成本、物流成本、防疫成本和用工成本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上述山东生物制药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也透露,尽管所在地疫情不算严重,但在核酸检测、消杀、物流运输受阻等因素影响下,公司物流及用工成本也有所上升。

记者注意到,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六成以上受访者认为疫情造成公司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包括“物流成本上升”和“原材料成本上升”和“企业防疫成本较高”等因素。其中,物流成本上升成为上市公司疫情期间最突出困难,受访上市公司中逾七成存在这一情况。

王先生表示,物流不畅造成了成本攀升:“物流成本方面,一单短途两三百公里的物流费用,较疫情前至少翻倍。”不仅物流成本大幅上涨,由于疫情防控需要,该公司短期内防疫支出也上涨约200%~300%。问卷调查显示,61%的受访上市公司认为,防疫成本上升也是公司目前遇到的困难之一,且有20多家上市公司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即是防疫成本增加。张先生透露,公司2022年一季度用于防疫支出的费用约有140余万元。

此外,还有69%的受访者表示公司面临“原材料成本上升”。多家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尽管公司提前规划了原材料储备,但综合考虑到封控时间、原料价格波动等诸多不确定因素,依然需要多方协调以保证原材料的供给,成本有所上升。

对不少上市公司而言,疫情期间成本的上升难以有效转移。王先生告诉记者,公司下游市场为快消品行业,属于民生保障类,疫情期间增加的各项成本,很难向下游传导。

为应对成本上升,记者获悉,多家上市公司正积极开展自救。王先生告诉记者,公司正积极协调,帮助客户进入政府复工白名单,帮助客户就是帮助我们自己,客户复工,公司的产成品才能顺利发货,带动生产,“就上海而言,随着客户陆续复工复产,物流逐步顺畅,情况正有所好转。”

深天马A近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在上海有生产基地,随着上海疫情的反复,短期内上海产业基地的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压力,公司积极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通过园区封闭管理结合员工远程办公等灵活有效的方式组织开展工作,商务、产品开发、运营管理、质量管理等工作正常开展。同时,积极利用现有产线布局做灵活运营调整安排,不断挖潜其他未受疫情影响区域的产线,提升增产机会,进行一定的弥补。

然而,随着多地也因疫情采取封控措施,王先生担忧,一旦出现物流不畅等情况,产业链条会再次被迫中断,“公司在上海以外地区的工厂,受当地疫情管控要求,已有不同程度临时停产情况。”

宁波华翔近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也表示,由于新冠疫情,3月起公司主要客户一汽集团、上汽集团、T主机厂等都有停产,公司生产经营受到影响,目前依据主机厂的复产要求陆续恢复中,但公司办公所在地仍处于管控状态,对第二季度的影响程度还需观察。

减税降费呼声高

畅通物流最紧要

疫情以来,企业的经营状况备受关注,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政策是否精准、能否落地、是否符合企业需求?在接受问卷调查的企业中,目前仅有7%的受访人员认为享受的扶持政策力度较大,不过因为有的政策落地是一个中长期、动态的过程,后续受惠面将持续扩大。

从调查结果来看,企业最期盼的政策还是在于税费的减免上,507家参与问卷的上市公司中,有82%希望在“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或企业加大税费减免力度”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年初以来,国家密集出台多项减税降费优惠政策,目前一揽子助企纾困的税收优惠政策正在逐渐落地,其中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是“重头戏”。该政策今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税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4月1日至4月15日,已有4202亿元留抵退税款退到52.7万户纳税人的账户。

华南一家从事机械设备研发生产的上市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公司经营状况受到严重影响,期望政府给予相关税收减免和能源补贴政策,减轻企业的经营压力,以帮助企业能够在严峻形势下渡过难关。

对于仍处疫情封控的上海、长三角等地区的上市公司来说,最为期盼的仍是物流恢复通畅。日前,交通运输部已修订印发了《公路服务区和收费站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第五版)。《指南》明确,要保持高速公路正常运行服务,严禁擅自阻断或关闭高速公路、普通公路,不得擅自关停关闭高速公路服务区和收费站。

“目前最希望能得到生产运输方面的支持,能确保公司生产的物料及时进驻,生产的成品能及时交付。”上海普陀区某上市公司董秘说,“如果这些措施能落地,对公司而言,首先能确保自身的生产情况,及时交付现有订单;还能稳定后续可能的订单签订,保证公司后续的业绩;再就是能减缓企业因疫情防控产生的经营压力。”

一家上海国企上市公司董秘也告诉记者,当务之急,是物流恢复,政府相关部门不再对进出上海的货运车辆和司机进行就地14天隔离,通过更积极、合理的方式(如换人不换车之类,确保车流的连续),推动物流重新开始正常循环;对全封闭管理的工厂,加快审批 “防疫+生产” 复工方案,同意公司在做好防疫的前提下,尽快复工。

柳先生表示,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在对公司恢复生产所需要的关键资源(上游合作伙伴复工、物流停止)等实际问题给予帮助解决的同时,对于未来类似疫情爆发情况下如何能保障企业的基本生产不中断,可以给出更加明确的疫情管控政策和规定,让企业能够提前准备更多自救的措施。

上市公司作为各行业中的佼佼者、实体经济的“基本盘”,其实力、抗风险能力相比一般的中小企业更强,他们受到的影响与冲击,能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企业受疫情影响的程度。尽管目前疫情产生的影响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但相信只要各地因势施策,和企业同气连枝共克时艰,一定能够穿越这个春天里的阴霾。

(相关报道见A7版)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飞亚达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