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企业集中递表港交所:复苏表象下的无奈)
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港交所。Wind数据显示,今年已有120多家企业递表港交所,远超去年同期的50余家。
相较于去年的沉寂,港股似乎正在迎来上市潮。7月第一周,就挂牌3家,第二周挂牌企业6家。而去年7月,港交所挂牌企业一共不过6家。
此外,在新股认购、首日股价方面,整体表现也优于去年。不过,目前港交所整体挂牌量、融资额并没有显著增长,相比递表的火热,仍能让人感受到丝丝寒意。
火热的递表:退出压力下的无奈之选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5日,共有126家企业选择递表港交所,其中不乏讯飞医疗、周六福、小菜园、蜜雪冰城等明星项目。
从行业来说,选择港交所上市的企业多来自于消费和医疗行业,如新茶饮企业古茗控股、蜜雪冰城、沪上阿姨,黄金珠宝企业梦金园、周六福,医疗企业九源基因、同仁堂医养、百利天恒、同源康医药等。
同时,IPO队列中也不乏“复读生”的身影。梦金园、周六福都曾谋求A股上市,周六福尝试三次,梦金园将保荐机构更换为中信证券后,在筹备第二次A股上市申请过程中转介中信证券(香港)改道港股上市。
有投资人表示,集中递表的大背景是企业普遍面临着回购压力。2019年、2020年包括2021年,正是国内一级市场投融资火热的时候,特别是人民币基金做了大量投资。经过3-4年投资期后,这些基金陆续到了退出期,变相给了企业一定的退出压力。这些压力具体体现就是回购条款,要么是公司要么是公司创始人承担连带责任。对此,Pivotal(鼎丰资本)管理合伙人柳丹博士也表示认同这一原因,即便不考虑个人无限连带而仅考虑公司连带,也意味着最后一轮投资人可以把公司账上现金抽走,“所以大家有诉求寻找退出路径,避免公司破产清算,一损俱损”。
柳丹说,上市是主要退出路径之一,目前A股IPO监管趋严、美股上市受地缘政治影响,而近来港股表现反弹,又有政策支持,成为眼下企业的最优选。
某业内人士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期A股上市审核收紧,相对于其他市场,港股距离近,语言沟通顺畅,且存在政策支持,因此部分在A股上市失败的公司选择转战港股。
Wind数据显示,去年9月至今年2月,港股主板市场各月日均成交额均在1000亿港元以下。3月起,各月日均成交额均超过千亿港元,其中5月更是接近1400亿港元。
数据来源:WIND
上市企业的表现也有所好转。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市的40只新股中,13家企业的超额认购在50倍之上,如优博控股超额认购就超500倍。Choice数据看,今年上半年30家企业仅9家破发,破发率约30%,较去年同期大为改善。
此外,4月19日,证监会发布的五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其中明确提到“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从政策上予以支持。
冰冷的融资额:市场上资金有限
尽管港股市场有所回温,但言复苏还为时尚早。有投资人直言,港股复苏只是表象。
港股挂牌量和融资额并没有显著增长。截至7月25日,共有40家企业成功上市,仅比去年增加3家。IPO募资净额为145.69亿港元,较去年同期下降9.2%。
尽管破发率同比有所下降,但实际上,是首发募资额规模有限。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市的企业中,首发募资总额10亿港元以上的只有四家,首发募资净额过10亿港元的仅有茶百道、西锐、QUANTUMPH-P三家。而募资净额低于1亿港元的有15家,其中元续科技仅募得1203万港元。
柳丹认为,破发率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是成交的项目本身较为优质,加上普遍融资额不多,有的被戏称丐版发行(低于10%新发股权)、小众发行。
柳丹指出,目前港股成功上市企业的基石投资人多是老股东和支持香港发展的港资、国资或带有政策属性的资金。如瑞昌国际控股,三个基石投资人分别是张新宇、黄山市诚合新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黄山建投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后两者的实控人分别为黄山市徽州国有投资集体有限公司、黄山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一脉阳光、天聚地合、西锐等企业背后都有国资背影。
所以,在上述投资人看来,港股复苏只是表象。比如,此前港股市场内的资金主要是美元,这些长期、看好中国市场、做成长期投资或者是愿意重仓中国资产的长线资金流出后并没有回来。现在市场上更多的是政府支持资金,也就是南向资金,大部分为国资或地方政府背景的基金,成为港股上市的基石投资人。外资则主要是主要是美元对冲资金,并不是长线美元资金。
不过,柳丹在比对之下,仍阶段性认可港股市场,他认为目前的上市预期一定程度上能持续。一方面,基金存在退出需求,企业有上市诉求。另一方面,港股有明显的周期性,在南向资金支持下,港股会走波段式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