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保险资金(险资)在资本市场上动作频频,举牌上市公司次数显著增加,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业内人士表示,投资压力增大以及会计准则切换等因素,推动险资通过举牌上市公司来追求长期稳定投资收益。随着更多保险机构调整投资策略,预计下半年举牌次数和规模将持续增加。
年内险资举牌超20次
8月13日,港交所最新权益披露资料显示,民生人寿于8月11日在场内增持100万股浙商银行H股股份,耗资276.79万港元。增持完成后,民生人寿将以“实益拥有人”身份持有2.96亿股浙商银行H股,占该行H股股本突破5%,触发举牌。
港交所披露易最新信息还显示,平安人寿于8月8日增持1414.1万股邮储银行H股股份后,于当日达到该行H股股本的15%,根据香港市场规则,触发举牌。同一天,弘康人寿也在场内增持990万股郑州银行H股股份,所持股份数量突破该行H股股本的15%,触发举牌。
在此之前,平安人寿曾在1月8日、5月9日举牌邮储银行H股,所持该行H股数量占其H股总数分别突破5%、10%;弘康人寿则在6月27日、7月25日连续举牌郑州银行H股。
近两年险资举牌迎来明显升温,不断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共有8家险企出手增持了18家上市公司,触发A股和H股举牌达20次,超过2021年(1次)、2022年(5次)、2023年(6次)三年举牌次数的总和。
步入2025年,险资举牌更是不断加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今年已有平安人寿、弘康人寿、长城人寿、中国人寿、泰康人寿、信泰人寿、利安人寿、阳光人寿、新华保险等多家保险公司举牌,举牌次数超20次,已经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
银行、先进制造业受关注
从险资举牌的行业方向看,被举牌公司主要集中银行、公用事业、环保、交通运输等相关领域,大多具有估值较低、现金流稳定、分红水平较高等特征,且不少被举牌上市公司为港股标的。
作为高股息资产的代表,险资尤为青睐银行股。2025年以来,险资多次举牌银行股,年初至今,邮储银行H股、农业银行H股、郑州银行H股、招行H股等均被多次举牌。
险资频繁举牌银行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银行板块整体估值长期处于低位,为险资提供了较高的安全边际。除了估值因素外,银行股稳定的分红政策也是吸引险资的重要因素。以招商银行为例,其近五年股息率平均超过4%,远高于同期国债收益率,符合险资对长期稳定收益的要求。
此外,政策环境也为险资增持提供了支持。2024年以来,监管层多次鼓励长期资金入市,优化险资投资结构,银行股作为“压舱石”资产,自然成为重点配置方向。平安人寿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公司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增持银行股是基于对宏观经济、行业前景及企业基本面的综合判断。
除了银行股,先进制造业也成为险资关注的焦点。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先进制造业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险资通过举牌先进制造企业,不仅可以分享行业成长带来的红利,还能通过长期投资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例如,一些险资机构已经对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领域的企业进行了布局。
险资“举牌潮”有望持续
险资举牌对资本市场和相关行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既提升了市场信心和投资者情绪,也为被举牌上市公司带来了资金支持和战略资源。展望下半年,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险资举牌次数和规模有望持续增加。
一方面,在市场利率持续下行带来的“资产荒”压力下,险资要获取合意的投资收益率,必须重视权益资产的配置价值。权益类资产在长期投资中具有较高的收益潜力,能够为险资提供稳定的收益来源。因此,险资将继续加大在权益类资产上的配置力度,通过举牌等方式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
另一方面,基于会计考虑,通过将举牌标的纳入FVOCI(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资产计量,有利于减少上市公司股价波动对利润的影响。这一会计处理方式为险资提供了更加稳定的投资环境,减少了市场波动对其财务报表的影响,从而增强了险资举牌的动力。
民生证券指出,年初至今政策定调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叠加货币政策适度宽松,有望持续提振市场情绪。政策鼓励保险作为中长期资金入市,权益配置有望持续扩大,举牌上市公司股票有助于险企兼顾长期收益与当期利润。
国信证券非银金融行业研究负责人孔祥认为,保险公司通过举牌上市公司能够实现一定的会计利润平滑,降低权益投资收益波动。但举牌要求险企具有战略性产业眼光,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视角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