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四川大建设,国家级阳谋)
文 | 谢泽锋
编辑 | 杨旭然
“一觉醒来,账户里多了几千万”、"我拿了17套房,还有三年房租"。
10月16日,因四川大规模拆迁而一夜暴富的“段子”在各大社媒平台刷屏,看起来似乎有泼天的富贵洒向了四川,成渝地区的人民成了网友口中的“川爷”。
但后来有媒体向官方证实,这些基本都属于网络玩梗——显然每人或每户要赔几千万是不可能的。也有房企人士表示,现在拆迁也不倡导货币化补贴了,都是给房票。
不过可以理解的是,能在网络上引起跟风炒作,说明社会舆论对相关政策有关注和信息需求。
素有天府之国称谓的四川,已被国家确定为经济新引擎。年初国务院批复了《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其中明确定调:“四川省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这是在国务院目前批复的28个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唯一一个被点名的“战略腹地”。
今年4月,四川省2024年前期工作重点项目名单中,有330个重大项目入选,并拟在未来2至3年开工,估算总投资高达2.15万亿元。
表面看,这是拉动和刺激经济的一种手段,但背后是国家主导的一场大战略。此前国家明确提出要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
得益于区位优势、人才储备以及复杂的历史原因,我国沿海经济普遍较为发达,而中西部相对滞后,这种格局造成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窘境,为此,国家此前相继推出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两大战略。
此次四川大建设,就是国家顶层设计的再一次延续。
01 交通大布局
1999年6月,前国家领导人提出,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步伐的时机已经成熟,要“抓住这个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西部大开发就此诞生,次年正式实施。
改革开放后,我国东部地区以沿海地理优势率先抢跑,珠三角、长三角生机勃发,但中西部地区较为滞后。
扭转各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势在必行,西部地区面积为68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71.4%,2002年末人口3.67亿人,占全国的25%,而GDP总值仅为全国的15%。
要知道在建国初期的1952年,西部GDP占比就有近21%,到世纪之交不增反降。彼时西部的人均GDP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由于当时西部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薄弱,西部开发初期的指导理念是“借助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
此后国家在财政、人才、政策等多方发力,并启动了“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南水北调,前三项均属于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
青藏铁路于2001年6月开工,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完成了几代人的夙愿;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则将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010年之后,整个西南地区给外界的一大印象就是“修路”,以贵州为例,2012年固定投资增速高达53%,位居全国第一。2015年最后一天,随着望谟县至安龙县高速公路通车,贵州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县县通高速”的省份。
去年底,云川桂黔四省高速里程均跻身全国TOP5,仅次于经济第一大省广东。但众所周知西南省份的经济体量远不及山东、江苏、浙江等省,但其高速公路铺设已多于沿海地区。
当前,西南地区“市市通高铁”指日可待,更是剑指“市市有机场”,区位劣势得到全面重塑,交通闭塞的旧历史被彻底改写。这为承接产业迁徙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链接东南亚提前打通交通大动脉。
通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西部地区经济面貌大为改善,近十年,西藏、贵州、云南经济增幅位居全国前三。2023年,西部GDP占全国比重提升到近22%。
基于这样的历史转折,在2020年5月,《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印发实施,高屋建瓴地指出西部要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其中更是明确提出,到2035年,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人民生活水平与东部地区大体相当。
02 产业大转移
产业集群向中西部迁徙,历史上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制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巨变,我国启动“三线建设”,从东北老工业基地向内陆迁徙,主要以国防工业为主,形成了成都的电子、陕西贵州等省的国防工业,造就了攀枝花、六盘水、西昌、酒泉等资源和航天发射基地。
到2010年,《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正式印发,提出依托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推动重点产业承接发展。
这时起,中西部各省开始基于自身优势,引进符合本地发展的产业,最为典型的要属河南的手机制造、贵阳的大数据中心等。
河南人口将近1亿,是中西部第一人口大省,落地劳动密集型的电子制造业颇为契合。2010年,富士康入驻郑州航空港区,富士康郑州分公司后来成为全球最大的iPhone工厂。
贵州素有“江南煤海”之城,煤电资源丰富,同时海拔高,气候凉爽,而数据中心的耗电量大、对温度调节有较高要求,贵州可谓得天独厚。当前,贵州已成为东数西算工程的关键节点。
走进新时代,面对大变局,我国提出 “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9月15日,《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提出“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
有人称这是中国启动的“新三线建设”,但相比过往的转移,这一次更有深层次战略意义。
相比日本、以色列、新加坡等国,我国战略纵深广袤且绵长。面对全球不断突发的地缘冲突、局部战争等黑天鹅事件,有序进行产业转移,是一项未雨绸缪曲突徙薪的工程。
此外,东部产业“西迁”,是产业结构调整,打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一着棋。近些年,东部沿海地区地价、劳动力成本高企,还要面对资源、环境、土地等方面的制约,承受较大的发展瓶颈。
北上广深人口稠密,大城市病逐渐显露,北京正控制人口总量,深圳更是一个土地匮乏的城市,且医疗教育等资源也不及其他一线城市。近年来正通过建设“飞地”等措施,解决“缺地”难题,并持续恶补“民生短板”。
而西部地区土地面积超过全国七成,还拥有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政策支持,成为了资本和产业新的聚集地。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西部大开发不再是承接粗放型产业,而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型。例如,近年来西部诞生了多个世界级企业,包括西安的隆基绿能,成都的通威股份、天齐锂业,重庆的赛力斯等等。
此外西部省份的新型能源蓬勃发展,新能源已经成为宁夏的第一大电源。
汇总来看,西部地区已形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9个国家级新兴产业集群,电子信息、航空等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工业增加值由2019年的5.8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8.1万亿元。
03 四川大建设
西部大开发涉及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还包括湘鄂吉的三个单列地级区,其中四川隐约已被视为最重要的位置。
“四川省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这是国务院目前批复的28个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唯一一个被正式确立的“战略腹地”。
位于长江上游,西南腹地,粮食产量丰裕,自然资源富足,北接秦岭,东有巫山,西靠青藏高原,南依云贵高原,四川在历史上就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后方。如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称四川为“天府”:“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到2023年,四川GDP在全国的排名已从世纪之交的第九位强势上升到第5名,是中西部经济第一大省,成渝经济圈亦是继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之后的第四经济增长极。
四川承接东部产业具有强大的优势,目前四川高速公路里程9803千米,位居国内第三,除“甘阿凉”高原地区外,基本已经实现县县通高速,高铁总里程在去年底达到1863公里,反超贵州,跃居西部第二。到2025年,乐山机场、遂宁机场、会东机场、甘洛机场也将开建,届时四川省已有和在建民用机场将达到22个。
大力度的交通建设,让蜀道难的历史成为过去时。如今蜀道不难,已成为承接产业大迁徙的必备前提条件。
与此同时,四川拥有承接先进产业的经验,京东方在成都斥资630亿元打造的国内首条8.6代AMOLED生产线已经提前封顶,并在成都、重庆、绵阳投建了三条6代柔性AMOLED产线。
以此为基础,成都已吸引了LG化学、三星SDI、中光电、路维光电、华兴源创、业成等上下游企业,形成从核心材料、关键部件、高端设备、触控模组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集群。
可见,四川不光是招揽核心企业入川,更能借助这一势能,扩链强链,这对吸引东部沿海产业具有巨大吸引力。企业迁入四川,将可以避免更多的试错成本。
目前已有亚马逊、富士康、阿斯利康等31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16家外资银行、30家外资保险机构在成都设立分支机构。
此前公布的2024年四川重大项目中,涉及基建、工业制造、能源、技术研发实验室、生物医疗等等行业,其中先进制造业就覆盖OLED、光伏、动力电池、半导体、氢能、云计算、生物医药、智能交通装备等等领域。
对比西部12个省,也只有四川有这样的基础和承接能力,成为西部大迁移的桥头堡和主阵地,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04 写在最后
《三国演义》中张松给杨修这样描述蜀地:“回还二百八程,纵横三万余里。田肥地茂,岁无水旱之忧;国富民丰,时有管弦之乐。所产之物富如山积,天下莫可及也!”
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也曾预言:“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
西部省份经济已经经历十年狂飙,如今东西部差距已经大幅缩窄,其基础设施甚至是在超前建设,正是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期准备。对于长期在东部地区生活的人来说,只要去走一圈,就会有切身的感受。
大战略的统一部署之下,如今已经基本万事俱备。一场中国经济与产业的超级大迁徙,正徐徐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