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商业银行“向上管理” :从使用者变为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的推动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周妙妙 深圳报道
作为数据需求方,商业银行正成为数据要素市场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金融行业和数据要素存在着天然的混合关系。金融通过数据要素引导资源配置,而数据在开发、流通、交易等价值化过程中,也逐渐衍生出了金融属性。”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副主任,江西省赣州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建冬表示。
作为金融业核心主体,商业银行不仅是一个数据密集的行业,产生了大量数据的同时,也非常依赖各行业的数据,是数据交易市场的重要需求方。
但在引入外部数据作为辅助的过程中,银行们普遍面临着效率、安全、质量三大难题。于是,部分银行自发地围绕数据要素展开研究和实践应用,无形中推动了数据要素市场化生态的形成。
近日,记者从深数所与中国光大银行联合举办的“数聚之光·智能启航”商业银行数据要素研究成果研讨会暨发布会上了解到,银行对于数据资产价值的挖掘不仅仅停留在使用阶段,还将借助AI等新兴技术,重塑其服务的客体、主体以及服务模式。
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资源被比喻为“新石油”。
对于依赖数据的银行业而言,“新石油”的价值极大,具体体现在业务辅助和服务模式创新两方面。
而当前“新石油”的使用成本仍较大。“外部数据市场都是一对一的商务招采模式,形成了多对多的格局。银行从对数据需求的提升,到对数据进行调研、测试以及商务引入,再到最后真正使用上数据,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成本。”中国光大银行数据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黄登玺表示。
同时,数据使用还面临着安全问题。黄登玺表示,银行所看到的外部数据实际上是数据市场上的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而市场上数据供给良莠不齐,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和合规问题。银行每引入一个外部数据时,都要进行合规确认和安全验证。
外部数据质量和供给的稳定性,也对银行使用数据带来了困难。据介绍,目前公共数据,尤其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数据质量相对而言是最好的。但公共数据存在权属、定价、合作方式等方面的难题,阻碍了其更大范围的流通。
除了在引用外部数据面临重重困难外,商业银行在进行数据要素全链条价值的业务探索时也面临着挑战。“实现金融服务应用,最难的其实是需求的挖掘和模式的转化。”黄登玺直言。
作为数据的迫切需求者,商业银行开始着手解决上述数据要素市场种种难题。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光大银行联合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贵阳数据交易所发布了《公共数据资源场内交易模式研究报告》。
“相比于其他流通方式,场内交易具有比较优势,包括提供合规的交易环境、透明的交易平台和专业化的服务等,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数据权属的认定与标准化,保障数据交易的安全和隐私,形成合理的定价和开展全流程的监管。”中国光大银行数据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孙新红介绍。
公共数据资源场内交易模式是否有效?该行表示愿意作为用户方和相关参与机构一起,推动理论走向实践。
同时,为实现金融服务的应用,该行也在会上发布了《企业数据资源价值与收益实现研究报告》研究成果和“企业数据资产估值工具”实践成果。
治理是基础,合规是底线,需求则是推动数据流通的核心。
数据资产质押是目前商业银行开展数据要素金融创新的具体应用之一,其核心内容主要是企业将自身数据资产作为新的标的物质押给银行完成融资。
银行开展数据资产质押贷款较为主流的方式是以数据知识产权为质押。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企业的数据资产登记凭证作为质押。目前数据要素属性突出的轻资产、科创型数据服务商对该类贷款的需求较为突出。
但,数据资产信贷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法律层面,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明确数据资产的权属登记、交易流转等规则;在技术层面,需要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操作规范,规范数据资产的界定、描述和计量;在监管方面,需要制定市场准入、风险管控、信息披露等管理制度,防范道德和操作风险。随着相关工作和配套措施的完善,数据资产才具备大规模金融化利用的条件。
会上,上海数据交易所、深圳数据交易所也分享了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的实践经验。
深数所副总经理王冠介绍,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易并不冲突。基于深圳较好的数据基础,深数所早期搭建了数据开放共享的生态。开发者围绕数据开放平台开发数据产品,经确权登记,最终在数交所上架在二级市场进行产品交易。目前,深数所与广东省数据开放平台,深圳市数据开放平台以及福田区的第三方平台都做了三级数据共享开放平台的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