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现”代达罗斯迷宫:与希腊克里特岛神话相遇|观展)
作者 颜歆窈 横卧在爱琴海南端的克里特岛,与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北非大陆、小亚细亚隔海相望,是联结欧亚非三洲的关键跳板。在古希腊神话中,这里是众神之王宙斯的故乡。
克里特岛的地理位置
在这片玄秘莫测的土地上,古希腊人留下了许多传说神话与未解谜团,最为突出的就是代达罗斯神话。代达罗斯是古希腊神话中代表匠艺与创造精神的重要人物,其建造克里特岛米诺斯迷宫、发明蜡翼的故事广为流传,这些传说既是传闻,又像历史,引起了考古学家的兴趣。
写有线形文字B的书页形泥板
公元前1375年~公元前13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克诺索斯王宫
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馆长亚瑟·伊文思登陆克里特岛,在克诺索斯王宫遗址展开全面发掘,不但真正揭开“迷宫”面纱,还发现了陶器、印章、石器、金属器、壁画等大量青铜时代珍贵文物。
王宫风格陶罐(局部)
约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45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克诺索斯的未发掘宅邸
鸟巢形方解石碗
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8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普拉塔诺斯的托洛斯墓A
发现于克里特岛的印章
颗粒状金戒指
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11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普莱索斯
伊文思的考古成就验证了神话、史诗与历史的重叠,将古希腊文明源头向前延伸了两三千年,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考古学家们对克里特岛青铜时代做了详细分析,并以神话人物的名字将其命名为“米诺斯文化”(由克里特国王米诺斯得名)。
作为中国首个米诺斯文化专题特展,“代达罗斯:希腊克里特岛的神话”展览汇集了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珍藏的172件(套)珍贵文物及1件现代复原展品,以“神话”“迷宫”“青铜”“巧匠”“雕像”“远航”六个单元,系统呈现了米诺斯文化在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100年间的辉煌成就。
神话
克里特岛扼守爱琴之南,遥望希腊本土,独特的地理隔绝性与史前文明断层,成为孕育神话的天然沃土。代达罗斯神话最早可追溯至克里特岛本土传说,传闻代达罗斯奉米诺斯王之命修建迷宫,囚禁王后诞下的怪物米诺牛。多年后,为制止米诺牛吃人的恶行,雅典英雄忒修斯渡海而来,智闯迷宫将其斩杀。
毕加索《米诺牛之战》,绘于1935年
该单元的古典雕像虽未直接讲述代达罗斯传说,却折射出在那个神话重述的黄金年代,原属于克里特地方神话的代达罗斯故事是如何被编织进整个希腊罗马信仰体系的。
沉睡的厄洛斯大理石浮雕
公元2世纪
发现于克里特岛克诺索斯
公元前11世纪以来,克里特岛被纳入泛希腊文化圈,关于代达罗斯的传闻在希腊历史长河中蜿蜒流转。随着公元前8世纪后古希腊文明的勃兴,这些故事通过史诗传唱与戏剧演绎逐渐成型,在陶器彩绘与钱币纹饰中衍生出丰富变体。
印有米诺斯头像和迷宫图案的四德拉克马银币
约公元前125年~公元前1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克诺索斯
印有青铜巨人塔罗斯和公牛图案的斯塔特银币
约公元前300年至公元前27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斐斯托斯
当历史长河流淌至罗马帝国,罗马作家的经典著作更是详细描写了代达罗斯修建迷宫、忒修斯勇闯迷宫杀死米诺牛、代达罗斯与伊卡洛斯利用人造翅膀飞离克里特岛、伊卡洛斯不幸坠海而亡、代达罗斯流亡到西西里岛等系列故事,代达罗斯神话从此成为了叙事完整的西方经典。
亚瑟·伊文思、提奥多·法伊夫、邓肯·麦肯锡,拍摄于1901年
千百年来,人们难以判断代达罗斯与迷宫故事的虚实,直到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等人的考古发掘逐步破解奥秘。诸多证据表明,公元前14世纪左右的青铜时代末期,代达罗斯神话可能已有轮廓,故事内容也大概来源于现实生活。
克诺索斯王宫的上古遗物为传说起点提供了蛛丝马迹,主要是考古发现的文字记录、舞蹈绘画和陶俑以及公牛元素的艺术品。
写有线形文字A的泥板
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145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圣特里亚达
写有线形文字B的叶形泥板
公元前1375年至公元前13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克诺索斯
写有线性文字B的叶形泥板
公元前1400年~公元1375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克诺索斯王宫的战车泥板房间
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约公元前20世纪到公元前18世纪时间,克里特岛民在欧洲最早使用了文字,即克里特象形文字和线形文字A。约公元前15世纪中期后,迈锡尼人在线形文字A基础上发展出线形文字B。
写有线形文字B的叶形泥板
公元前1375年至公元前13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克诺索斯王宫
这块叶形泥板上的线形文字B记录了人们向代达罗斯神庙献祭之事,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收藏的线形文字B泥板背面画有类似迷宫的图案。这说明,最迟在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3世纪,由迈锡尼人控制的克里特岛已经有了关于代达罗斯建造迷宫的传说,代达罗斯被视为工匠祖师,深受当地人膜拜。
舞蹈者与音乐家陶塑群像
公元前1400年~公元前13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帕莱奥卡斯特龙的米诺斯居址
此外,克里特岛考古发现的舞蹈绘画和陶俑也与《荷马史诗》相互印证。这组陶俑由一位乐师和三位舞者组成,均为女性形象。她们身着长裙,头梳圆形发髻。乐师手中持琴,舞者们双臂张开,不禁让人联想到《荷马史诗》提到的代达罗斯为米诺斯国王之女建造的“阿里阿德涅舞池”。
公牛陶塑
晚于公元前1200年或公元前10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斐斯托斯的一座神庙
在克里特岛还出土了很多与公牛有关的艺术品,呈现形式有雕塑、印章、壁画等等,表明青铜时代克里特岛民对公牛的喜好与崇拜。这尊公牛塑像的身体和头部分开制作并套接在一起,牛身上赭红色装饰表现的是它的肌肉。当时还盛行一种“跳公牛”活动,健儿们抓住牛角腾空而起,从公牛的背上倒立跃过。代达罗斯神话中的怪物米诺牛,可能来自人们对克里特岛公牛形象的以讹传讹。
“跳公牛”壁画
约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1400年
迷宫
相传,代达罗斯修建的迷宫堪称一座阴森可怖的牢狱,拥有难以破解的布局。伊文思找到的克诺索斯王宫废墟,百转千回、纵横交错。
克诺索斯王宫中央庭院西侧神龛正立面想象图
克诺索斯王宫遗址平面图及内部排水系统图
遗址平面呈典型的“回”字形布局,中央庭院场50余米、宽近30米,周围密布数以千计的房间、楼梯与走廊,形成多层级立体空间。王宫还配备了当时先进的排水系统,即陶制管道与倾斜地面的组合。
刻有半圆花饰浮雕的建筑楣板(片岩残件)
公元前1650年~公元前14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克诺索斯王宫西廷房舍
球形大理石壶
公元前1450年~公元前1375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克诺索斯王宫
不过,根据放射性碳测年数据,克诺索斯王宫的始建时间比《荷马史诗》推断的米诺斯王活动年代(约公元前15世纪)早了近500年。由此可见,克里特岛建筑群绝非传说中代达罗斯的手笔,建筑师原型可能是参与王宫复建工程的迈锡尼匠人。
克里特岛斐斯托斯王宫的旧王宫期建筑遗存平面图
克里特岛克诺索斯王宫的旧王宫期建筑遗存平面图
早在新石器时代,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就出现了村落,最普遍的建筑样式是平顶长方形房屋,用瓦砾、泥砖、圆木、树枝、黏土等建成。到了前王宫期(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900年),规模较大的复合型建筑群开始出现,这些房屋不仅结构复杂,还有了明确的功能分区。
描绘“迷宫”的壁画碎片
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15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克诺索斯王宫
描绘“献祭之角”的壁画碎片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5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克诺索斯
旧王宫期(约公元前1900年~公元前1750年),克里特岛的斐斯托斯、克诺索斯、马利亚等地兴起了最早一批占地面积广阔的庞大建筑,这些建筑后来可能毁于强烈地震,震后的重建工程将克里特岛推入新王宫期(约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490年)。
“城市马赛克”釉陶板
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16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克诺索斯王宫西翼
克里特岛马利亚、斐斯托斯、扎克罗斯王宫的新王宫期建筑遗存平面图
(从左至右)
进入新王宫期的克里特岛在青铜时代达到了巅峰阶段,各地重建的宫殿虽然布局风格不同,但普遍设有中庭、作坊、仓库、会客厅及住宅区等功能区域,最终形成了统一的米诺斯宫殿建筑范式。克诺索斯王宫就是其中最宏伟的宫殿建筑,它的精美壁画更堪称古代艺术瑰宝。
带有长方形开口的房屋外墙陶模型
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165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克诺索斯的纺锤地窖
米诺斯壁画以湿壁画技法在湿灰泥上绘制而成,再用矿物颜料填色和勾线。新王宫期的壁画主题涵盖自然生灵、宗教仪式和宫廷生活,其绘制的女性身穿束腰露胸长裙,男性体态矫健,兼具写实细节与装饰韵律。
“跳公牛”壁画(印刷品)
王宫时代末期
“海豚”壁画(印刷品)
新王宫期
公元前17世纪,锡拉岛(圣托里尼岛)火山爆发,米诺斯文化走向衰落。约公元前15世纪,克里特岛人口减少、宫殿被毁,迈锡尼人通过武装入侵或和平渗透的方式进入了该区域。忒修斯闯入迷宫杀米诺牛的故事可能就是迈锡尼人征服克里特岛的隐喻。
单柄带嘴大理石杯
公元前1800年~公元前16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斐斯托斯王宫
宽口陶罐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45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克诺索斯王宫的壁画厅
尽管新统治者对宫殿进行了修缮,但克里特岛还是在公元前14世纪中叶起进入了后王宫期。公元前12世纪初到公元前11世纪末,另一股海上入侵者多利亚人进入克里特岛,原住民陆续撤退到腹地山区,米诺斯文化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青铜
公元前3000年左右开始,克里特岛上的青铜器产量逐渐增加,使用范围日益扩大。小刀、斧头、锛子、锯子、凿子、钻杆等一系列实用工具被应用到克里特岛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为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带来便利,促进了商业和艺术发展。
青铜凿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45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罗塔西的阿斯普罗利瓦达遗址
折叠的青铜锯刃
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1300年
发现于卡托扎克罗斯王宫
青铜宽口壶
公元前1650年~公元前145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马利亚
除了日常工具,克里特岛的青铜器还包括武器、护具等军事装备,如长剑、匕首、箭矢、8字形盾牌、矩形盾牌以及野猪牙制成的头盔等。随着宫殿建筑兴起,青铜武器逐渐成为了身份地位的标志,甚至出现了以黄金装饰的奢华武器。
青铜双刃斧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45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罗塔西的阿斯普罗利瓦达遗址
青铜双刃斧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45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罗塔西的阿斯普罗利瓦达遗址
米诺斯文化的重要标志是双刃斧(Labrys),它的名字也可能是英文迷宫“Labyrinth”的来源。双刃斧通常由两片呈反向对称分布的刃部构成,主要材质为青铜。
大型祭祀用青铜双刃斧
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145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阿尔卡洛豪里洞穴
一些专门设计的双刃斧也会被用于祭祀,双刃斧形象也频繁出现在米诺斯壁画、印章等其他艺术形式中,深刻体现了双刃斧在米诺斯宗教仪式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双刃斧和匕首的双面片岩模具
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145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马利亚王宫
双刃斧和锤子的双面砂岩模具
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145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斐斯托斯王宫
巧匠
在古希腊神话中,代达罗斯是匠师天才,不论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克里特岛出土的众多精美之器都能够证明米诺斯文化发达的生产技术、出色的艺术审美和旺盛的消费需求。
公牛头形绿泥石来通杯
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45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扎克罗斯的“神庙宝藏”
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早期,克里特岛的陶器造型与装饰相对简单。职业化陶工群体的出现和陶轮的应用促进了陶器产量和品质的提升。
米诺斯陶轮的现代复原
克里特岛最早的风格化陶器可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皮尔戈斯陶器,这种陶器通常做成带有号角状底座的高脚杯形式,表面呈红色、灰色或浅棕色。稍后出现的是圣奥诺夫里奥斯陶器,其特点是用黑色、棕色或红色线条在暗黄色地上画纹饰。此外还有瓦西利基陶器,典型器形为长嘴壶和长嘴罐。
刻线单耳折腹陶碗
公元前4900年~公元前45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克诺索斯王宫
陶罐(局部),此罐以泥条盘筑法制成
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21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伦达斯
圣奥诺夫里奥斯型陶壶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6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基帕里西的坎利-卡斯泰利
到了青铜时代中期,卡马雷斯陶器兴盛,外观精致,胎壁较薄,通常在黑地装饰白色、红色和暗黄色纹样,将枝叶、番红花与波浪卷图案穿插到各种几何形中。
米诺斯中期IIA流行的陶器纹样
米诺斯中期IIB流行的陶器纹样
卡马雷斯风格嵌贝彩绘三耳带陶壶
公元前1900年~公元前175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斐斯托斯
卡马雷斯风格三耳带嘴陶罐
公元前1900年~公元前175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斐斯托斯王宫
折腹坎塔罗斯陶杯
公元前1800年~公元前17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米尔托斯-皮尔戈斯
卡马雷斯风格折腹蛋壳陶杯
约公元前17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斐斯托斯
青铜器时代晚期,克里特岛又出现了王宫风格陶器。受宫殿壁画影响,陶器身上绘有抽象或具象的纹饰,以百合花、橄榄叶、纸莎草等植物纹和章鱼、海藻、海螺、海星、珊瑚等海洋生物纹为题材,开启了古希腊彩陶艺术的序幕。
米诺斯晚期IB流行的陶器纹样
米诺斯晚期II流行的陶器纹样
特殊王宫风格带嘴陶壶
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145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圣特里亚达的皇家庄园
海洋风格纹卵形陶来通杯
约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145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扎克罗斯
下面这件陶瓶是米诺斯文化晚期最具代表性的海洋风格陶器之一,也是米诺斯陶艺的集大成之作。瓶身两侧饰有巨大章鱼图案,以正面姿态刻画,其翻滚的触手覆盖了整个瓶面。触手之间点缀着各类海洋元素,如海胆、海神螺以及带海草的小岩石。
特殊王宫风格海洋生物纹陶瓶
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145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帕莱奥卡斯特龙
克里特上层人士钟爱各种材质的珠宝首饰。早期金饰造型简单,采用捶打、切割和压花等工艺,制成头冠、发簪、手镯、项链及挂坠等物品。旧王宫期,工匠用造粒技术生产戒指、耳环等金饰,使得饰品细腻精致。新王宫期及米诺斯文化后期,金饰品更加多样,将挂坠的珠子塑造成谷粒、宝石、瓜果、莲花、纸草、石榴等形状,有些单体挂坠则以狮子、山羊、公牛等动物为造型。随着宫殿的毁灭,用于制作首饰的贵金属变得稀有,逐渐被廉价材料代替。
叶形金饰
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100年
发现于莫赫洛斯2号墓
线形金饰
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3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伦达斯的3号托洛斯墓
带颗粒装饰的金珠
公元前2300 年~公元前18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库马萨的托洛斯墓B
半宝石、釉陶和黄金组成的串珠项链
公元前2700年~公元前1600年
发现于莫赫洛斯20/21号墓
带有叶形吊坠的套环金链
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17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帕莱奥卡斯特龙
蓝色玻璃釉金戒指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45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波罗斯的1967号洞穴墓
盾形金饰
公元前8世纪
发现于克里特岛普里尼亚斯
石质器皿是米诺斯文化极富特色的一类产品。最早的克里特自产石器可追溯至公元前2600年左右,当时的岛民不断尝试在各种石材上做文章。约公元前1900年始,随着宫殿兴起,匠人们青睐角砾岩和橙色钟乳石这类颜色迷人、纹理斑驳的石料,继而又开发黑曜石、水晶石、蛇纹石、雪花石膏,用沙子配合木钻或铜钻把它们打磨成日常用具。
“侍者”壁画线描示意图
绿泥石首饰盒盖
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400年
发现于莫赫洛斯1号墓
带有钮扣形盖的方解石盒
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800年
发现于莫赫洛斯6号墓
双联“科诺斯”蛇纹石容器
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18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普拉塔诺斯的托洛斯墓A
船型石器
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18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普拉塔诺斯的托洛斯墓A的矩形墓室
高足辉长岩石杯
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145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的扎克罗斯
根据考古发现,克诺索斯和马利亚的宫殿曾经存在过石器作坊。工匠先用锤子或凿子对石料进行粗糙的外形雕琢,然后用管状钻钻出石器的内部空间。为了有效钻孔,石料可能被放在转轮上,置于固定好的钻头下研磨,也可能像古埃及人那样把石料固定住,然后用带有把手的钻头去掏孔。
古埃及工匠制作石器方法示意图
受邻近文明的浸透,克里特人也钟爱印章。青铜文明早期阶段,克里特印章刻画的主要是抽象线条和几何图案,到旧王宫期开始以野羊、公牛、狮子、蜜蜂等动物形象作印面内容。在新王宫期,印面图案更加复杂,能够描绘置身于风景当中的人和物。
扁平长方形青金石印章
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7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帕莱奥卡斯特龙
发现于克里特岛的印章
雕像
米诺斯文化的雕塑成就与神灵信仰密不可分,从现有证据推断,米诺斯人可能推崇多个男神或女神,司职天气、医疗、动物、植物、海洋、战争、生育、丰收等事务。
简化的人物石像
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佩迪亚达的萨姆巴斯
陶人像残片
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650年
发现克里特岛佩迪亚达的巴巴卢庐山顶神庙
新石器时代和米诺斯文化早期的考古遗址已经出现造型抽象的女神雕塑,以及简陋、朴素的舞者和祭祖陶俑。在外来艺术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下,克里特岛也出现了一些带有陶土或石头肢体的大型木雕。
女性陶像
公元前1650年~公元前16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皮斯科凯法洛的卡特里尼亚山
陶像头部残片
公元前1800年~公元前16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佩索法斯山顶神庙
陶足残件(1对)
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16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马利亚
女性陶像头部
公元前1650年~公元前15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皮斯科凯法罗
到米诺斯文化兴盛阶段,克里特人习惯在宫殿祭所、山顶神殿、山间洞穴、家庭神龛里放置男女全身或四肢、躯干陶塑,虔诚献祭给祖先和神灵。在山顶神殿奉上的躯干或四肢雕塑,指代敬献者生病的部位恳请神灵医治。
卓克塔斯山顶神殿遗址平面图
克里特岛扎克罗斯出土来通杯上的山顶神殿样貌
06
远航
米诺斯文化出色的工艺与艺术成就得益于发达的海外贸易。克里特岛四面环海,资源匮乏,定居者需要去岛外寻找生产资料。约公元前3000年以降,克里特岛进入青铜时代,外来移民持续增长,金银、铜锡、象牙、玛瑙、红玉髓、紫水晶等物资需从域外进口,克里特岛也成为繁忙的出口基地。
“番红花采集者”壁画
公元前1600年
发现于锡拉岛阿克罗蒂里
青铜时代,克里特岛的港口大多分布在北部沿海地区,船只能够沿着爱琴海诸岛前往希腊本土或小亚细亚。西、南、东三面也有港口遗址,通过东部港口,克里特人能够和小亚细亚、塞浦路斯、黎凡特、埃及等地交往。
陶土船模型
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3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帕莱奥卡斯特龙
克里特岛的船只普遍较小,通常有一根桅杆,挂一面方形帆,备固定的桨,船首和船尾要么一高一低,要么两头都高高翘起。
青铜时代晚期(公元前2000年左右开始),随着各方面实力增强以及对金属的需求,克里特岛的海外贸易与殖民扩张迅猛发展。如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所言:“米诺斯成了海上霸主,征服了一些岛屿,又殖民了其他岛屿。”随着克里特人殖民活动的开展,爱琴海一些岛屿和周边陆地也受到了克里特文化的影响。
刻有米诺斯单桅帆船图案的棱柱形滑石印章(左)
约公元前17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马利亚的刻章作坊
刻有船只图案的杏仁状红玉髓印章(右)
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16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米拉贝洛
海洋是克里特人的第二家园。一些死者墓葬不但用贝壳、鹅卵石铺地,墓门也要面朝大海的方向。依靠航海探险,克里特人将米诺斯文化传播到海的那边。
书写“造船者”的线形文字B泥板
公元前1375年~公元前13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克诺索斯王宫
在古希腊神话中,代达罗斯因触怒米诺斯,用蜡和羽毛做成蜡翼,带着儿子伊卡洛斯飞离克里特岛。
展厅的最后部分特别增设“海月同辉”篇章,通过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夏商周礼器,与克里特岛文物展开跨时空对话。令人惊喜的是,在相隔万里的不同地理空间中,中国与希腊克里特岛竟孕育出相似的精神共振。敬畏自然、探索技艺、构建秩序,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在此刻交融奏响,讲述人类早期文明的璀璨篇章。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 彩陶线条纹双系罐
故官博物院藏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玉璧
故宫博物院藏
西周 刖人鬲
故宫博物院藏
商 刻辞牛骨
故宫博物院藏
西周 玉龙纹璜
故宫博物院藏
观展攻略
代达罗斯——希腊克里特岛的神话
展览地点: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展厅
展览时间:2025年4月15日至2025年7月27日
开放时间:8:30-17:00,16:0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注意事项:需提前预约故宫博物院门票,到达展厅入口处后,扫码登记即可参观。
叶形金饰
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100年
发现于莫赫洛斯2号墓
线形金饰
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3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伦达斯的3号托洛斯墓
带颗粒装饰的金珠
公元前2300 年~公元前18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库马萨的托洛斯墓B
半宝石、釉陶和黄金组成的串珠项链
公元前2700年~公元前1600年
发现于莫赫洛斯20/21号墓
带有叶形吊坠的套环金链
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17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帕莱奥卡斯特龙
蓝色玻璃釉金戒指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45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波罗斯的1967号洞穴墓
盾形金饰
公元前8世纪
发现于克里特岛普里尼亚斯
石质器皿是米诺斯文化极富特色的一类产品。最早的克里特自产石器可追溯至公元前2600年左右,当时的岛民不断尝试在各种石材上做文章。约公元前1900年始,随着宫殿兴起,匠人们青睐角砾岩和橙色钟乳石这类颜色迷人、纹理斑驳的石料,继而又开发黑曜石、水晶石、蛇纹石、雪花石膏,用沙子配合木钻或铜钻把它们打磨成日常用具。
“侍者”壁画线描示意图
绿泥石首饰盒盖
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400年
发现于莫赫洛斯1号墓
带有钮扣形盖的方解石盒
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800年
发现于莫赫洛斯6号墓
双联“科诺斯”蛇纹石容器
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18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普拉塔诺斯的托洛斯墓A
船型石器
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18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普拉塔诺斯的托洛斯墓A的矩形墓室
高足辉长岩石杯
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145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的扎克罗斯
根据考古发现,克诺索斯和马利亚的宫殿曾经存在过石器作坊。工匠先用锤子或凿子对石料进行粗糙的外形雕琢,然后用管状钻钻出石器的内部空间。为了有效钻孔,石料可能被放在转轮上,置于固定好的钻头下研磨,也可能像古埃及人那样把石料固定住,然后用带有把手的钻头去掏孔。
古埃及工匠制作石器方法示意图
受邻近文明的浸透,克里特人也钟爱印章。青铜文明早期阶段,克里特印章刻画的主要是抽象线条和几何图案,到旧王宫期开始以野羊、公牛、狮子、蜜蜂等动物形象作印面内容。在新王宫期,印面图案更加复杂,能够描绘置身于风景当中的人和物。
扁平长方形青金石印章
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7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帕莱奥卡斯特龙
发现于克里特岛的印章
雕像
米诺斯文化的雕塑成就与神灵信仰密不可分,从现有证据推断,米诺斯人可能推崇多个男神或女神,司职天气、医疗、动物、植物、海洋、战争、生育、丰收等事务。
简化的人物石像
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佩迪亚达的萨姆巴斯
陶人像残片
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650年
发现克里特岛佩迪亚达的巴巴卢庐山顶神庙
新石器时代和米诺斯文化早期的考古遗址已经出现造型抽象的女神雕塑,以及简陋、朴素的舞者和祭祖陶俑。在外来艺术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下,克里特岛也出现了一些带有陶土或石头肢体的大型木雕。
女性陶像
公元前1650年~公元前16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皮斯科凯法洛的卡特里尼亚山
陶像头部残片
公元前1800年~公元前16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佩索法斯山顶神庙
陶足残件(1对)
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16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马利亚
女性陶像头部
公元前1650年~公元前15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皮斯科凯法罗
到米诺斯文化兴盛阶段,克里特人习惯在宫殿祭所、山顶神殿、山间洞穴、家庭神龛里放置男女全身或四肢、躯干陶塑,虔诚献祭给祖先和神灵。在山顶神殿奉上的躯干或四肢雕塑,指代敬献者生病的部位恳请神灵医治。
卓克塔斯山顶神殿遗址平面图
克里特岛扎克罗斯出土来通杯上的山顶神殿样貌
远航
米诺斯文化出色的工艺与艺术成就得益于发达的海外贸易。克里特岛四面环海,资源匮乏,定居者需要去岛外寻找生产资料。约公元前3000年以降,克里特岛进入青铜时代,外来移民持续增长,金银、铜锡、象牙、玛瑙、红玉髓、紫水晶等物资需从域外进口,克里特岛也成为繁忙的出口基地。
“番红花采集者”壁画
公元前1600年
发现于锡拉岛阿克罗蒂里
青铜时代,克里特岛的港口大多分布在北部沿海地区,船只能够沿着爱琴海诸岛前往希腊本土或小亚细亚。西、南、东三面也有港口遗址,通过东部港口,克里特人能够和小亚细亚、塞浦路斯、黎凡特、埃及等地交往。
陶土船模型
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3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帕莱奥卡斯特龙
克里特岛的船只普遍较小,通常有一根桅杆,挂一面方形帆,备固定的桨,船首和船尾要么一高一低,要么两头都高高翘起。
青铜时代晚期(公元前2000年左右开始),随着各方面实力增强以及对金属的需求,克里特岛的海外贸易与殖民扩张迅猛发展。如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所言:“米诺斯成了海上霸主,征服了一些岛屿,又殖民了其他岛屿。”随着克里特人殖民活动的开展,爱琴海一些岛屿和周边陆地也受到了克里特文化的影响。
刻有米诺斯单桅帆船图案的棱柱形滑石印章(左)
约公元前17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马利亚的刻章作坊
刻有船只图案的杏仁状红玉髓印章(右)
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16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米拉贝洛
海洋是克里特人的第二家园。一些死者墓葬不但用贝壳、鹅卵石铺地,墓门也要面朝大海的方向。依靠航海探险,克里特人将米诺斯文化传播到海的那边。
书写“造船者”的线形文字B泥板
公元前1375年~公元前1300年
发现于克里特岛克诺索斯王宫
在古希腊神话中,代达罗斯因触怒米诺斯,用蜡和羽毛做成蜡翼,带着儿子伊卡洛斯飞离克里特岛。
展厅的最后部分特别增设“海月同辉”篇章,通过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夏商周礼器,与克里特岛文物展开跨时空对话。令人惊喜的是,在相隔万里的不同地理空间中,中国与希腊克里特岛竟孕育出相似的精神共振。敬畏自然、探索技艺、构建秩序,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在此刻交融奏响,讲述人类早期文明的璀璨篇章。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 彩陶线条纹双系罐
故官博物院藏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玉璧
故宫博物院藏
西周 刖人鬲
故宫博物院藏
商 刻辞牛骨
故宫博物院藏
西周 玉龙纹璜
故宫博物院藏
观展攻略
代达罗斯——希腊克里特岛的神话
展览地点: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展厅
展览时间:2025年4月15日至2025年7月27日
开放时间:8:30-17:00,16:0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注意事项:需提前预约故宫博物院门票,到达展厅入口处后,扫码登记即可参观。
图片 | 颜歆窈
排版 | 黄思琦
设计 | 尹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