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民企迈入“院士时代”,科技创新格局重构进行时)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廉玉波、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吴凯、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黄险波等71人同时当选。
院士增选不仅是一次学术荣誉的授予,更是观察中国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风向标”。这一次,院士名单上出现了三位来自主流民营科技企业的科学家,其象征意义远超过个体荣誉的加冕。
它清晰地传递出国家在顶层设计上,加速向具备核心创新实力的民营企业倾斜的战略规划。而在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的创新体系中,民营企业显然已从“生力军”成长为不可或缺的“主力军”。
从“破冰”到“常态”,民企创新获制度性落位
民营企业科学家当选院士并非史上首次。
据新京报统计,截至目前,中国工程院“民企院士”数量累计达到9位,2025年单届新增3位,是工程院增选以来民企专家单届当选人数最多的一次。
今年上半年发布的《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指南》中,明确“8个名额主要用于支持民营科技领军企业的候选人”。这是中国工程院首次为民营企业科技人才设立专项通道,从制度上打破了高校、科研所、国企的“垄断地位”,从源头上保障了民企科学家能够在一个更加公平的舞台上进行学术竞争。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民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贡献了全社会70%的技术创新成果,涵盖了80%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和90%的高新技术企业。从制度上向民企敞开院士大门,这是国家对民企科创价值的高度肯定。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上持续攀升,其评价体系中“产业集群发展状态”与“知识型工人”等指标的上扬,与中国民企创新活力的迸发密切相关。此次增选结果,正是对这一趋势在国家顶层人才评价体系中的权威确认,彰显了国家引导创新资源向产业一线汇聚、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融合新格局的坚定决心。
同时,它标志着中国科技创新体系正从以高校、科研院所为核心的传统“单向线性模式”,加速转向企业与国家实验室、高校等多方协同的“网络化生态模式”。
“新三样”背后,三大民企如何攻克“卡脖子”难题
入选的三家企业,恰是观察民营企业在国家战略领域实现技术突围的绝佳样本。
比亚迪的廉玉波团队,见证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他们成功构建了涵盖电池、电机、电控及全产业链的垂直整合技术体系,打破了跨国公司在核心零部件领域的长期垄断,为中国汽车“弯道超车”奠定基础,助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
宁德时代的吴凯,作为动力电池领域的顶尖专家,其主导研发的麒麟电池等产品,在能量密度、充电效率和安全性上不断突破极限,定义了全球动力电池技术的新高度。宁德时代的全球市场份额已连续七年位居榜首,真正实现了在关键环节“引领全球”的目标。
在新能源车这一万亿级产业链中,比亚迪代表下游整车制造,宁德时代代表中游动力电池,而金发科技则是上游新材料领域的“隐形冠军”。据公开资料显示,金发科技成立于1993年,致力于将改性塑料等高分子新材料打造成为家电、汽车、电子电器、现代通信等多个行业不可或缺的“工业粮食”,如今,该公司年营收已突破600亿元。支撑这一发展的,是其持之以恒的研发投入,每年将约4%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这一比例在化工材料行业中位居前列,32年来金发科技累计研发投入超200亿元,为首席技术官黄险波这样的科学家提供了独特的创新土壤。
黄险波深耕高分子材料领域近30年,带领团队攻克了车用聚丙烯材料“高韧性高模量高流动性”“超高强度”“低微散发”“耐划伤”“高极性”五个具体技术问题。其研发的低VOC材料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主流车型,为中国制造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材料基础。他组织构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平台,开展从介观尺度调控、化学合成创制到高效成型加工,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化引领的全链条攻关,使金发科技成为高性能功能性高分子材料自主可控的重要支柱,也成为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的高地。他主持制定国家标准9项,获授权发明专利474件,三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技术成果不仅服务于新能源汽车轻量化与安全升级,更延伸至集成电路、电子电器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其中,创新的耐高温尼龙(PA10T)满足了高端装备的特殊需求,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则为绿色循环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边界模糊背景下,三大民企科学家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彰显国家正在以解决产业实际问题为导向,重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民营企业在攻克部分“卡脖子”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价值,以及“新质生产力”赛道破关冲障的实力,都将使其加速获得来自顶层更多的政策扶持。
“院士经济”效应的长尾价值:赋能民企创新能级再提升
三位民企科学家的当选,其意义远超事件本身。
它预示着一种“院士经济”新效应的开启和认可,当院士这样的顶尖人才与民营企业充满活力的创新机制相结合,将产生强大的“化学反应”与“乘数效应”。
一方面,院士的荣誉与资源将极大提升企业在基础研究、前沿探索方面的号召力与投入能力,助力企业创新从“解决眼前问题”向“布局未来技术”跃迁。
另一方面,这将形成强大的示范效应,激励更多优秀科研人才投身产业一线,引导更多优秀人才流向产业创新主战场,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
从国家战略视角看,此举是优化科技力量布局、提升体系化能力的关键一步。它表明,在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前沿领域,无论出身是国企还是民企,只要能解决真问题、作出实贡献,就能获得最高认可,承担起国家战略使命。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亦在得机制。2025年的院士增选,以其鲜明的价值导向,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勾勒出包含民企在内的新坐标。
新征程上,期待以此次增选为新的起点,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各种所有制的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共同为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最坚实的战略支撑。
本文来源:财经报道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