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XT绿色金融

来源:英大金融 2015-03-25 14:07:3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金融危机催生了以低碳为代表的绿色革命,发展绿色金融将成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毫无疑问,构建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绿色战略的必然选择。


英大金融2015年3月刊

金融危机催生了以低碳为代表的绿色革命,发展绿色金融将成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毫无疑问,构建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绿色战略的必然选择。

文 | 本刊编辑部

2015年,一场声势浩大的绿色金融浪潮正席卷而来。

2月末,继成功主承销国内首单碳债券之后,一直在绿色金融领域探索的浦发银行又正式推出“碳排放权抵押”创新融资产品,以碳排放权作为抵押标的助力企业融资,并成功在广东落地国内首单碳排放权抵押融资业务。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日前表示,“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激励绿色投资的绿色金融体系,来引导大量民间资金进入绿色行业。十八大强调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绿色金融体系就应该是这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初,中国银监会联合国家发改委发布《能效信贷指引》,鼓励银行信贷投向降低能耗相关产业,并表示将在未来探索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和绿色金融债。

在2014年生态金融讨论会开幕式上,央行副行长潘功胜称,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国在绿色金融的探索是渐进过程,目前央行已成立绿色金融工作小组研究相关问题并建议考虑成立绿色银行。

此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预测认为,中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将在15%以上,到2015年末,该领域总产值将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寻求世界经济在重振增长中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任务。尽管当前世界经济出现了复苏的迹象,但这是由于各国政府大规模实施刺激经济政策的结果,因而这种经济增长的基础是脆弱的和不可持续的。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催生了以低碳为代表的绿色革命,为世界经济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希望。发展绿色金融将成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关键,绿色经济发展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绿色金融体系。毫无疑问,构建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绿色金融兴起

绿色金融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要融合进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有两层含义:一是金融业如何促进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个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金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其标志性事件就是“赤道原则”的推出。2003 年 6 月,花旗银行、巴克莱银行、荷兰银行等10家国际领先银行宣布实行“赤道原则” ( Equator Principles,EP),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赤道原则”是根据国际金融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建立的一套自愿性指南,以保证金融机构在其项目融资业务中充分考虑到社会和环境问题。其要求金融机构在项目融资中审慎考虑环境和社会风险,强调环境、社会与企业发展和谐统一,推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目标从早期的“股东利益最大化”向“充分考虑多元利益主体诉求”的新阶段发展。

在推出三年后,实行该原则的金融机构已经遍布全球,占全球项目融资市场的90%以上。实行“赤道原则”的银行被称之为“赤道银行”。率先实行“赤道原则”的“赤道银行”已经成为推动商业银行管理模式和公司治理理念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的先行者。

近年来,“绿色保险”、“绿色资本市场”领域的绿色金融产品和业务,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发展十分迅速。

目光转向国内,2006年,“十一五”规划就把节能减排上升为国家战略目标;2012年十八大更将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放在突出地位。同年,银监会制定下发绿色信贷纲领性文件——《绿色信贷指引》,鼓励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开展绿色信贷,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目前,银监会已先后发布《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绿色信贷指引》等政策。截至2014年6月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机构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贷款余额4.16万亿元,占其各项贷款的6.43%。

在这一领域,兴业银行于2006年便在国内推出能效项目融资产品,是国内最早推出能效信贷的银行,2007年起开始关注合同能源管理市场,率先在市场上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中长期融资项目,并于2012年正式推出标准化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融资产品。

截至2014年的8年间,兴业银行已累计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了绿色金融融资5558亿元,绿色金融融资余额达到2960亿元,其中能效信贷融资3118亿元,能效信贷融资余额1645亿元,可实现在国内每年节约标准煤2352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6880万吨,年减排化学需氧量(COD)123万吨,年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1711万吨,年节水量26229万吨。相当于10万辆出租车停驶33年。

绿色金融的发展潜力未来将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首先是支持低碳产业的发展,既包括支持传统钢铁、有色金属、建筑等传统产业的升级与改造,也包括推动多晶硅、智能电网、碳存储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其次是支持低碳能源的开发使用,随着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传统石化能源储量的逐渐趋于枯竭,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再次是支持低碳技术的运用;最后是开展碳金融交易,预计全球碳交易市场2020年将达到3.5万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第一大商品交易市场。

碳交易可期

绿色金融虽在国内兴起已有时日,但纵观多年发展,仅靠单兵作战难成气候,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已是迫在眉睫。

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就是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服务的金融体系。具体而言,是指金融体系从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角度,作出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重要的机制创新。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是中国经济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日益严重的能源环境问题也迫使中国必须改变“粗放式”发展模式,走绿色经济之路。从2000年到2009年,中国能源消耗量持续增长,年均增速高达8.2%。根据国际能源署对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展望,2015年,中国将可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能源消耗最大的国家,到2030年,中国能源消耗量将大约占全球总量的1/4左右。

从温室气体排放量来看,由于中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30年,中国由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将高达到106.6亿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左右。

根据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公布的数据,目前中国提供的核证减排单位 ( CER) 已占到全球市场的60%左右,位居全球第一,而每年发达国家需向发展中国家购买2亿~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这就意味着中国每年有超过1亿吨的交易量。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20年中国潜在二氧化碳交易量将近8亿吨,远远超过其他供应国。

中国碳金融市场及其衍生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迫切要求构建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绿色金融体系。

一方面,碳交易有别于其他传统金融产品的交易,交易机制复杂,交易过程牵涉到的中介机构和部门,除直接参与传统金融证券产品交易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其他社会服务机构外,还有碳评级部门、碳登记结算部门、碳排放权核证单位等碳交易专属机构。这些机构和部门的业务活动的规模性收入,都可以为 GDP 作出贡献。

另一方面,碳金融作为低碳产业链的核心部分,向产业链的前端和后端纵向延伸都很长。前端延伸带动了节能减排、新能源技术研发领域的发展及研究机构的参与,向后延伸则形成碳技术交易、碳减排产品设施的交易和相关碳技术应用实践企业的加入。碳金融在低碳产业链延伸和发展,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极。

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围绕着碳排放权,试图构造一种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货期权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市场体系。

“缺位”的短板

潘功胜表示,央行已成立绿色金融小组研究,并对建立中国的绿色投资政策体系提出具体建议:考虑成立绿色银行,以绿色债券为主要融资来源之一。改善财政贴息机制,鼓励绿色贷款。银行和评级公司在项目评估中引入环境风险因素,健全绿色信贷体系。建立环境成本估算体系,为决策部门和投资者提供依据。通过环保教育, 提高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偏好。

马骏指出,绿色金融可以包含绿色贷款、绿色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基金、绿色ETF和共同基金等。

在绿色金融方面,浦发银行与兴业银行算是市场的“先行者”。在“碳排放权抵押融资”业务之前,浦发银行刚刚主承销了国内首单碳债券——10亿元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附加碳收益中期票据,是国内首个将债券的票面利率同与碳排放收益挂钩的绿色债券。作为绿色金融的领先银行,浦发银行6年之内拿下了绿色金融领域14个首单,为全国银行业之最。

与传统产业相比较,绿色产业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性,因此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并非绿色产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从国际经验来看,绿色产业融资主要依靠风险投资、企业内部融资、创业板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等融资管道,特别在技术转化阶段、产业化初期和企业成长期更是如此,而传统的银行间接融资模式多是上述融资方式的补充。

当前,许多国家的全方位创新金融支持体系已初具规模,政府加大了对低碳行业和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如建立低碳基金专项资金和补贴、财政奖励企业进行低碳技术改造、鼓励低碳服务公司发展、鼓励私人投资和国际资本进入低碳行业,金融机构也在积极探索支持低碳项目发展的投融资及风险管理模式。

而从中国当前的情况来看,全方位的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的建立尚未提到议事日程。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当前中国的现状是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建立,政策比较零散且滞后于市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审核缺乏一套专业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执行标准;二是中国发展自愿减排市场的相关管理办法仍处于拟定之中,自愿减排市场政策缺位;三是绿色信贷推进尚无切实可行的环境评估标准、信贷披露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

更为重要的是,政策层面缺乏激励、引导机制导致绿色产业无法获得银行信贷和其他融资支持,失去发展机遇。从监管层面来看,由于监管缺位加剧了绿色金融市场道德风险、增加了交易成本。

2008年下半年,北京、上海、天津凭借其金融和区域优势,先后成立了三家碳交易所。随后,在“先行先试”的主流政策意见与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机制的激励下,全国出现了建立交易所的热潮。目前,包括武汉、杭州、长沙、昆明等正式挂牌的交易所有近20家。从长远来看,交易平台的割据导致市场的分割,市场规模狭小,难以形成碳排放权交易的直接驱动力,影响统一市场形成,不利于中国碳市场的发展。此外,交易平台众多导致职能重叠, 增加了社会成本,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等社会资源的浪费,也给统一监管带来了困难。

与此同时,中介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和交易工具缺乏创新也是两个突出问题。

国内金融机构对碳交易还比较陌生,对于碳交易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尚不熟悉,参与碳交易的市场主体也不明确。除少数商业银行对碳金融较为关注以外,其他金融机构鲜有参与,发展碳金融仍停留在一个理念与口号的基础上。

中国的一些专业性服务机构,如信用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都还未真正涉足该领域,其他诸如第三方核证单位、碳交易结算登记机构、政策性绿色银行等中介服务机构也尚未建立。由于碳金融交易是一个全新的业务领域,专业性强、操作程序复杂,它的发展依赖于一个发达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

显然,碳金融专业性中介服务的缺位,已成为影响当前中国碳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缺乏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一直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短板,再加上国内绿色金融刚刚起步,这一特点在绿色金融领域表现得更为明显。尽管国内金融业在把握气候变化领域的金融创新,如绿色信贷、结构化理财产品、碳基金等方面有许多亮点,但与国际市场上不断创新演进的绿色金融衍生品如CER/EUA(欧盟碳排放配额)期权、CER/EUA期货、CER/EUA互换、承兑CER等相比,这些局部意义上的创新无论从广度与深度,还是从规模来看,都与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的巨大空间不相适应。

如何防控风险

碳金融属于新的业务领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不仅存在市场风险(包括市场利率和汇率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也存在着政策风险、法律风险以及项目建设风险、涉及相关核证机构的道德风险等。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市场主体对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还缺乏足够的管理能力。因此,金融机构应主要采取事前性的风险防范手段,降低和转移风险。

特别应注意对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的管控。作为绿色金融领航者的欧盟在其排放交易体系内就动作频频,一方面将航空业纳入其排放交易体系;另一方面却又提出可能限制部分京都机制下的项目交易,而“后京都时代”的国际减排协议也未达成共识,未来中国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金融领域前景很不明朗,而这种不确定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政策和法律风险。

为有效防范和控制绿色金融或碳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天大研究院研究认为,金融机构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金融机构应选择经济前景好、外部担保强的项目,可通过银团贷款、分期投入资金等方式降低贷款的信用风险。此外,金融机构还可以探索诸如责任 保险等商业保险,转移绿色金融业务中的操作风险。

其次,借鉴国际领先银行的方法。国际领先银行在防范和控制风险方面采用的一些方法值得借鉴:一是协助客户分析风险和碳减排战略。要求客户披露其“碳排放量”和减排碳战略,鼓励客户制定“碳减排”计划。二是根据减排碳措施给贷款定价。在贷款的尽职调查过程中,根据借款人是否有采取减排碳措施而给予不同的定价。三是关注贷款业务的碳风险,发展“碳核算”方法评估“碳排放”的项目融资,把“碳核算”融入信贷和风险的评级方法之中。

再次,研究制定“绿色评级”标准。采用“绿色评级”标准是控制环保风险和信用风险的重要内容。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控制需要重点关注:一是控制各类贷款的社会和环境风险,二是控制绿色金融业务中的信用风险。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贷款进行“绿色评级”,实行分类管理,可分为环境友好类、环境合格类和环境破坏类,可使金融机构对环境风险的控制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当前,“央行正在牵头起草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十三五’规划,计划把绿色金融作为该规划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和组成部分。”2月12日,潘功胜在出席“绿色金融改革与促进绿色转型”课题启动会做特邀报告时如是说。

潘功胜提出四点倡议:第一,加强对绿色金融基础性问题的研究;第二,研究推动建立正向激励的绿色金融政策;第三,把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与借鉴国际成功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第四,加强绿色金融理念的宣传与推广。

潘功胜表示,中国的金融政策在绿色金融方面的认知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它与中国的发展进程是相一致的。他同时建议,要加快研究建立正向激励的绿色金融政策,提高绿色项目的投资吸引力,让更多的机构和企业投身绿色金融和绿色产业的发展。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浦发银行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