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老的诅咒?

来源:英大金融 2016-05-23 13:09:3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苏伊士运河战争,无疑是一个利用金融武器实现政治目标的经典案例。仅需导演一场英镑危机,不费一兵一卒,美国便将往昔的日不落帝国彻底从中东地区扫地出门了。

文 | 本刊特约记者 张卓然

二战结束,昔日霸主英国和法国因为过度消耗显得极度疲惫,让其殖民地的人们开始盘算过去不大敢想的事情。

1956年 7月,埃及的纳赛尔政府宣布,将英法投资开凿并运营的苏伊士运河无偿收归国有,引起英法两国的震惊和强烈反应。在尝试外交途径解决问题无果后,两国政府决定以武力解决问题,同年10月底,它们联合以色列,展开对埃及的军事打击,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

这是一场交战双方实力悬殊的战争,15万埃及军队几乎毫无建树,唯一的“有效行动”是将数艘满载废铁和酒瓶的船舶沉在了苏伊士运河当中,用堵塞运河的方式来保卫运河。然而,就在英法将要夺取苏伊士运河的当口,英国却突然宣布停火,法国虽然恼火,也不得不与英国统一步调。

关于这次诡异的“埃及人民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光辉胜利”,不同方面有不同的解释,纳赛尔政府向其人民宣称:“那是法老们诅咒的结果”。稍微靠谱一些的说法是,联合国的停火要求与美苏两国的军事震慑最终让英国选择了妥协。这个理由也并非有十足说服力,久经战阵的英法,在发动战争之前完全可以预见到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那它们又为何采取这次行动呢?

如果考察一下当时国际货币市场动向,便会明了。英国之所以忍痛放弃苏伊士运河,最有可能的原因在于持反战立场的美国导演了一出英镑危机,让英国失去了维持战争的底气。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英国已经负债累累,国内经济也让人失望。多次爆发的英镑危机导致其国际货币的地位受到冲击。直到苏伊士运河战争之前,英国的储备已经快下降至被视为最低安全水平的20亿美元,政府清醒意识到,战争爆发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很有可能让英镑再次遇到麻烦。

时任英国首相艾登和财政大臣麦克米伦还是执意发动了战争,因为他们笃定,盟友美国在紧急时刻会为英国提供流动性支持。麦克米伦在进行战争预算时,自信地表示:“只要美国在主要问题上还是坚定地站在我们一边,就不致发生抛售英镑的浪潮。 ”当时的美国确实有理由这样做,英美属于同盟国,而且艾森豪威尔政府同样不喜欢亲苏的纳赛尔政权。

于是战争如期开动,英镑遭遇的考验也如期到来。因为当时西欧70%的石油需求经由苏伊士运河运送,运河断航后, 西欧石油吃紧,不得不从美国等地进口石油。二战后,美国石油巨头和银行家们力推以美元定价石油,英国被迫在石油进口方面消耗更多的美元。更为要命的是,市场担心英国经济会受到苏伊士运河战争拖累,开始对英镑失去信心,汇率下跌的传言开始流行,拿着英镑的人都想把它卖出。英格兰银行为了维持汇率稳定,承受着巨大压力。

然而,来自美国的援助却没有如期而至。艾森豪威尔政府有自己的打算,八年前,在巴勒斯坦战争中,美国铁了心支持以色列,导致在阿拉伯世界人缘丧尽,如果这一次美国不帮英国,就等于是对埃及的间接支持,可以拉拢阿拉伯世界成员,避免苏联在中东地区一员独大。更何况,这样做还可以将英法在中东的势力进一步清除,也符合美国利益。因此,在英国坐等美国出手时,美国选择和联合国站在一起,敦促英法尽快停火。

11月2日,美国在联合国大会提出了一份停火协议,美英矛盾公开化,市场出现英镑挤兑浪潮。为了迫使英国停火,美国政府火上浇油,11月5日,美联储纽约分行开始在市场上抛售英镑,导致英国出现严重的国际收支危机。美国还进一步敦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否决了英国的贷款申请,掐灭其最后一线希望。当英国掌玺大臣巴特勒打电话给美国财政部部长汉弗莱进行斡旋时,汉弗莱态度坚决,援助的条件只有一个,停火并撤军。

英法军队被迫在11月6日下午停止了进攻,但拒绝撤军,希望与美国进行最后的博弈。

但是所有的牌都握在美国人手里,他们显然更有耐心。他们知道,只要再拖一段时间,12月4日之前,英国无论如何会再次做出妥协,因为这一天英国财政大臣麦克米伦必须就本国的储备情况发布月度报告。如果市场获知英国外汇储备即将消耗殆尽,英镑就彻底完了。

12月2日,在发布报告的两天前,英国内阁撑不住了,同意将12月22日作为撤军的最后时限。第二天,汉弗莱同意支持英国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款。基于此,当麦克米伦向市场做报告时就可以坦诚,储备已经降到20亿美元以下,但美国支持英国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取全部13亿美元的信贷额度,用于支撑英镑。

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战争——美国利用拥有国际货币地位的美元,发挥了比军队更加迅捷的效果,没有花费一兵一卒,短短一个月时间,就让英法屈服在了自己的脚下。美国也得以重返中东。

货币,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综合国力的象征,拥有领导地位的国际货币,不仅能给发行国带来超额的经济利益,还能带来超越政治和军事的国际权力。苏伊士运河战争及由此引发的英镑危机,不仅向世界展现了新兴美元的强盛,也使英国彻底失去了在金融货币领域的领导地位,其追求独立外交政策的时代也随之成为历史。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