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清理345户“僵尸”任务已下达,股市炒壳再来一波?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许岩 2016-06-02 08:08: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僵尸企业”出清路线图日渐明晰。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日前吹风:用3年时间完成处置345户僵尸企业的任务,这比今年初召开的央企负责人会议更进了一步。嗅觉灵敏的资本市场又将掀起什么样的变化?

“僵尸企业”长什么样?

“僵尸企业”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僵尸企业”是指虽然没有效益,但依然占有大量的土地、设备、劳动力等,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清理“僵尸企业”被认为是化解产能过剩、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点,既是痛点,也是难点。“僵尸企业”的另外一个特色,是主要依靠银行信贷和政府补贴维持生存,因而难以顺利从产业内退出。

“僵尸企业”关停标准是啥?此前在国务院曾具体提出,对僵尸企业加强分类指导,对不符合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重组,对持续亏损3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

是否“连续亏损三年”和是否“符合结构调整方向”成为分类的重要标准。

而在A股市场上,就有266家上市公司已经沦为了“僵尸企业”,它们的突出特征,是一边在A股市场持续融资,一边每年从政府手中获得大量的补助。也就是说,大概10家上市公司有1家就是“僵尸企业”。

从行业分布来看?钢铁、煤炭、平板玻璃、水泥、电解铝、船舶、石化、光伏、风电等是我国著名的9大过剩行业,这与“A股僵尸”所分布的行业吻合度很高。266家“僵尸”上市公司中,就有钢铁、有色、水泥、煤炭等为代表197家传统制造业公司,另外还有18家批发零售企业、10家房地产企业、5家建筑企业。

“僵尸企业”关停之后怎么处理?

在国企改革提质增效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清理“僵尸企业”的大背景下,国资如何处理经营不善的上市国企尤其引人关注。

业内大咖总结处理上市国企的两条主要路径:

一种是扭亏为盈,由空转实

即原有控股股东保留控股权,只是通过让渡部分股权的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帮助公司进行产业转型。以*ST百花为例,其正是通过“混改”方式转型医药行业力争扭亏。按照计划,*ST百花拟通过重大资产置换、发行股份、支付现金等方式购华威医药100%股权。同时,引入的两家战略投资者后续还将推荐并购标的并参与管理,促进上市公司向医药研发及生物制药行业转型。

另一种是放弃空壳,引入资本

“壳公司”本身也是一种资源,原控制方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良好运营,让渡出来由持有优质资产的新主人掌控,实现新兴产业的证券化。从过去的案例来看,市场似乎越来越认可“让壳”这样的操作模式。

今年以来,中国嘉陵、上工申贝、*ST钱江、*ST建峰、河池化工、嘉凯城等10余家地方国企公司拟转让壳资源。国资大股东让位基本上都与上市公司重组紧密衔接。

哪些企业容易被借壳?

国海证券认为,由于一般要求不更换注册地,借壳方以本地民企为主。因此经济发达程度高、政策开放程度较高、企业整体质地较好的地区的壳公司更具价值,建议重点关注的是深圳、广州、上海、山东等地的国企壳资源。

而事实上,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刚刚定调之际,嗅觉敏锐的资本市场已经有所动作,重组、并购、借壳等一系列资本运作此起彼伏,尤其以中概股回归热潮,将行情引向纵深发展。

深圳国丰合优投资总监金少华认为,“僵尸企业”在股市里由来已久,地方政府保壳动力很强,企业经营不下去,也要想方设法保住上市公司的挂牌机会。当前,壳资源依然有价值,而且价格不菲。在清理行动之下,地方政府一定会促使这些企业加快重组,因此可能出现一波重组行情。

南京证券分析师季永峰认为,地方政府拼命保的“僵尸企业”多为国企,放在供给侧改革、注册制、债转股大背景下,“清理僵尸”企业不一定是坏事。从去年开始,上市公司营业外收入不计入考核指标。“僵尸企业”可能要死掉一批,但部分有潜质的企业,将形成新的炒作热点。

虽然当前并购重组遭遇政策性调整,市场热度有所降温。然而在分析人士看来,几百家排队企业与现行IPO节奏矛盾仍存,在清理“僵尸企业”的背景下,借壳仍将是拟上市公司登陆资本市场的“终南捷径”。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