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朱永新:未来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

证券之星 2016-06-25 19:21:1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

今天上午,由好未来、腾讯、联想之星联合举办的第四届“未来之星在线教育CEO创业营”在北京香山饭店拉开序幕。在会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发表了主题为“未来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的分享,提出了对未来学校的观点和展望。

以下为朱永新老师的演讲实录:

在第三届“未来之星”上,我来跟大家做了分享,讲述的是我对未来学校的一些想法。第四届主办方继续邀请我来分享,我想内容不能重复,所以今天换了一个主题:未来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

在座各位都是教育行业的,所以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关于教育的思考:第一,教育的变革需求是最强烈的,但是变革的难度最大,速度最慢。为什么?第二,教育无论怎么变,改变的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第三,教育变革的路线图应该是人性化、自由化、多样化、个性化的。第四,谁是教育资源的提供机构?学校的地位将会受到挑战。第五,未来的教师从哪里来?教师成为自由职业的可能性。第六,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以上六个主要观点。

对于教育,大家都或多或少存在不满意。事实上,不仅中国人不满意,美国人也不满意,全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人对自己国家的教育是满意的,除了芬兰好一点。但是总体上来说,大家对自己国家的教育都是不满意的。但是为什么,教育的变化那么慢?像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多大,互联网已经在改变世界。据相关统计,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9.8亿,增长非常之快。而在互联网领域带来的其他革命,如:淘宝网发展得非常快,这个数据大家都很熟悉了,2003年建立的淘宝网,目前已是全球最大、中国最受欢迎的网购零售平台,拥有近6亿的注册用户数。事实上,商业模式的变革也就是2003年才促成的一家公司,到现在也不过十多年的时间,他们怎么可以颠覆商业模式?而教育和互联网的结合其实比它早的多,事实上从有计算机开始,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计算机出现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讲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有了以后,教育也在变化,但是变化是非常小的,美国也只有25万人在网上学校学习。

上个月我到美国去了一次,专门到网络高中去考察。考察的学校很牛,是全美第二名、旧金山地区的第一名。所办高中有600多名学生,所有的学生全是在网络学习,没有线下的学习。线下的活动都是由学生自发组织的,而不是学校组织的。美国还有在家学习的,现在已经有200多万的学生,但是这个和网上购物相比,还是无法相提并论。

为什么教育变得那么难?仔细想,我们在座的人都是想在教育行业里面尽快去变革、尽快能够改变教育,给大家带来美好未来的。但是事实上是很难的,我觉得变革的原因之所以难,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教育结构变革很难。美国的联邦教育部长曾经在教育领域提出著名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投入很大,却没有产生像在生产和流通领域那样的效果?世界上所有的政府加起来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是所有行业中无人能匹敌的,但是为什么没有生产和流通那样的效率?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邓肯认为,原因在于教育没有发生结构性的改变。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个是工具和技术的变革,第二教学模式的改变,第三是学校形态的改变。

那么我们知道,一开始最简单的是工具和技术的改变,然后到了模式的改变。举个例子,慕课是模式的改变,但这些是没有办法真正颠覆的,要真正颠覆,必须是形态的变革。然而形态的变革很难,因为几千年、或者说数百年的学校教育的模式,不是想颠覆就能颠覆的。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就出现了所谓的学校消亡。学校的名词长期存在,大家都认为学校好象没有多大作用,想要改造它、颠覆它,但始终颠覆不了。从最早的机器教学或者程序教学,一直到今天,我觉得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学校形态没有发生深刻的变化。那么学校形态如何变?一会我再跟大家讨论。

第二个也是很重要的,我觉得这是我们不能把教育和商业以及其他行业相比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教育的基础科学发育不成熟。事实上我们知道,教育有两个最重要的基础:一个是心理学基础,一个是社会学基础。从心理学基础来说,因为对人不了解。我们知道整个科学是很有意思的,整个科学不是由近及远的,而是由远及近的。最早发现的是天文学,人类一开始关注的是星象,后来是物理学,那么到了现在,我们才刚刚进入生物学的时期,就是关注一个生命的时期,离人还非常远。教育要想解决人的问题,我觉得还有漫长的一段路要走。所以,不要指望我们通过信息技术的革命就能把教育问题解决了。不可能的,这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所以,我们只能在技术层面上,去提高效率,不断推进我们所想走进的理想。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社会学基础。教育不仅仅是纯粹的,涉及到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它的形态性很强,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和内容不能照搬。事实上,现在很多在做国际教育的人还没有发现自己的危机,真正你要想把别人的意识形态拷贝过来,不仅仅不可能,也很危险。所以教育本身它非常之难。我觉得这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矛盾所在——大家都想变,对教育的抱怨最多、批评最多,也最想去变革它,但来变来变去发现变不了。

第二个问题,我觉得我们既要变,但是同时也要记住,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这是我们做教育的人要清楚的。我觉得,现在整个互联网、整个在线教育有很重要的方向,大家都想改变教育,但是大家很少去考虑,哪些东西不应该变,哪些东西我们应该实时把握住教育最根本的方向。

我在全国发起了一个所谓新教育的实验,大家都认为这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民间教育改革。目前在全国有60个实验区,有3000所学校,大概三百万名老师和学生参与进来。这是民间公益性的机构,没有任何商业模式,有人也经常说:“朱老师,你应该找到新教育的商业发展的方向,否则你没有自我造血的机制。”所以,你们也帮我看看如何与互联网合作、与产业合作,让它能够走得更好。

我们的宗旨就是做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第一,我们知道整个人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活的幸福。所有做的事情都是为了让人更幸福,那么幸福有很多来源。毫无疑问,教育是最贴近幸福的,为什么?因为教育最贴近人的本真,最贴近人的心灵,最贴近智慧的挑战。现在我们的教育,过多强调的是面向未来的幸福,而忽略了当下的幸福。实际上,当下的教育生活本来就应该给人带来幸福的,那么怎么样去做?当然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关键是课程,就是说课程的丰富性决定了生命的丰富性,课程的深刻性决定了生命的深刻性。现在是用考试的逻辑去提高效率,这个方向对不对?我觉得是有问题的,至少不完全对,也就是我们应该怎么样真正把孩子带到幸福的未来?所以我们有一套自己的课程体系:首先是生命教育。我们教育是由生命组成的,我们分为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我们课程设置的第一批教材将在今年推出。我们的在线教育很少去关注这样的东西,但是我相信,在未来的学校里一定会很重要。

在它之上,我们提出的课程是相对于真善美三个维度的,包括公民教育、艺术教育,有课程的变革才是真正存在的教育的变革。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什么?是让人成为人,让人成为他自己。那么我们发现,恰恰我们的教育不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以分数、以考试为中心的,包括很多在线教育机构也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考试成绩,以应试能力为中心的,这个当然没有错。但是新教育,不应该只追求分数,但是也不惧怕分数,也就是说只把分数作为对自己额外的奖赏,我觉得这才是教育应该去做的。教育让人做什么呢?让人成为他自己,把每个人的个性、潜能充分挖掘出来,这是教育很重要的方向。

所以,怎么样让学校成为汇集伟大事物的中心?怎么让学生在学校里面能够和最美好的生物去相遇?这是教育要做的事情。

教育不管怎么变,这两条是不会变的——幸福和完整。怎么样把孩子带到这样的境界?我觉得这才是教育最关键的事情。

未来的教育怎么去变革它?

第一就是人性化,我觉得人性化作为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即以人为本的教育。那么现在,我们的教育离它很远。首先从学校规模来说,学校都是大规模,实际上我们知道,这种思维是现代学校带来的毛病,我经常说现代学校制度是怎么诞生的?是大工业要求而诞生的。最早西方义务教育制度的出现,就是伴随着大工业的要求,所以强调的是效率、强调的是规模,要用最少的投入去实现教育规模的最大化,所以对个性重视不够。1978年以前,我就跟教育部呼吁、跟很多教育行政领导呼吁,不能搞大规模的学校。我还专门写提案,国家不能办大规模学校,因为大规模学校是把人作为机器在制造,不是把人作为个性在培养。

我到俄罗斯考察的时候发现,俄罗斯的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平均规模只有600人。我认为只有小规模才能可能实现人性化,大规模是无法实现人性化的。

同时,还有高标准。现在我们学校的要求太高了,学校教育中大部分人都是失败者,大部分人是陪着少数人去读书的,这样他在学校中没有成就感,所以要降低难度。因为大部分的人是没有必要学得那么难的,所以我觉得很多人都不以为然,认为我们降低难度以后,我们国家的竞争力从何而来?我们的科技发展从何而来?其实根本不用担心,让人成为他自己,总会有一些人是对科学抱有崇敬的心理,科学的天才自然会产生。这样一些人你给他高标准,你给他这样的学术要求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让大部分的人都达到那样的标准。现在教育里很大的失误就是对所有人都提出了清华、北大的要求。实际上你把标准降下来,让人们学那些对他真正有用的课程,帮他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真正让他成为他自己的习惯。所以不能把所有人都绑在学术标准上,应该更注重生存,更注重个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教育远离人性化重要的原因。

自由化,实际上这和人性化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关系,也就是说教育更多的是尊重教师和学生自己的选择。今后的教育应该更多让人们自由的选择学习的时间、学习的地点、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以及向谁学习,我觉得这是未来教育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现在你想想,所有人都必须八点钟上学,六点钟从家里出发进学校,这本身不符合人作息的特性。有些人就是猫头鹰型,有的人就是百灵鸟型,每个人个性不一样,硬要在同一个时间让人去做同样的事情,这本来是不太人道的,这也是传统教育带来很大的问题。还有选择,选择是人的自由,我们现在教育所做的一切,尤其是政府的政策都是在限制选择。这本质上是不对的,限制选择就意味着降低质量。品质是在竞争中才能提升的,一定是选择才能引起竞争,竞争才能引起品质,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所以未来的教育一定是充满着选择的可能性的,让所有人都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育,这是一个方向。

当然和它相适应的就是多样化,因为多样化是未来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我曾经试想,今后可能我们现在所有的学校,都会变成一个一个的学习中心,也就是说不是所有人都强迫你在这个学校去读书,我可以今天在这个学习中心学这个课程,明天到另外一个学习中心去学习另外一门课程,这样是个多样化的,而且学校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所有学校都是充满个性的,个性才能提供选择。

我曾经开玩笑的说,北京可以搞多校合并。在一个学区里,有没有可能把所有的学校办的更有特色?这个学校这个课程特别棒,那个学校另外的课程特别棒,这样我可以今天在这所学校学习这门课程,明天在那所学校学习另外一门课程。我的文凭也不再是学校的文凭,而是学区的文凭。我相信这是有可能的。我前面提到的密涅瓦大学,很有意思。这所大学就充满了多样化,第一年课程是在旧金山完成的。学校在一个写字楼里面的29层,在中国办个高中都不会批准它,但在美国那个地方可以办大学,而且可以招研究生。第一年的四门课程主要是方法论,不学习具体内容。后面的三年,每学期选择一个城市,让学生自己去挑选。所以它就充满着多样化的教学。

AltSchool也是,设计也很特别。不像在中国有很大的教室,就是一间小小的楼房,一两百个孩子,分龄教学。幼儿园和一年级在一块,四五六年级在一起,目前他们觉得分龄分的不太合理,还要调整。但是不管怎么样,还是分龄教学的。混龄有混龄的好处,因为同样是7岁的孩子,他智力的发展有的可能远远超过7岁,有的可能没有达到7岁,就意味着尊重人本身的差异性。当然,混龄过程中,基础性的学科是在同一个时间,比如数学。全校在同一个时间开班,这个班听不懂可以到别的班去,实际上相当于走班式的教学。

由此,我们就提到未来谁是教育的提供机构?学校并不是人类一开始就有的,任何一个事情总是有它产生、发展、兴盛、衰落和消亡的周期,我相信学校也不例外。所以,学校的消亡是必然的,所以我们在座的各位,可能都是现代学校的“掘墓人”,我们现在做的都是“掘墓人”的工作,我们通过我们的努力,形成一套新的生态系统。现代学校制度是伴随着大工业时代产生的,开元毛病已经彰显不已,也是我们对它抨击、批评最多的,因此现在提供教育资源的机构已经越来越多。

实际上我跟大家讲,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人认为学校该死了,一个代表人物叫伊里奇。他说:“多少代以来,我们企图通过提供越来越多的教育,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可是迄今为止,这种努力失败了。”他呼吁,废除学校对于教育的垄断,应该使教育者享有选择教育的权利,成为积极的消费者,应该为每一个人创造一种将生活的时间转变成学习、分享和养育的机会。

那么,怎么样去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现在的学校教育效率太低了,我们在座的可能大家有些已经成家了,有些还没成家,如果有孩子在学校读书的话,大家最伤脑筋的事情就是白天孩子进学校、放了学进补习班,星期六、星期天还要加班加点,也就是学校教育体系和课外教育系统是并列的,不是整合的,我想未来是完全融合性的。上一次我跟张邦鑫讲,我说今后可能你的公司未来会成为教育的提供方,海淀区的数学就全给你了,英语就全给新东方了。这样完全有可能,校内校外打通,政府制定一个标准就可以了。我们需要想一想,我们可以为未来的政府做什么?我们不仅仅去占领市场,我们还要创造市场、创造资源,我相信这是我们可能去做的。

所以,我说未来的学校将会变成一个一个学习中心,每个学校都可以办出特色,提供某一个方面的优秀课程资源。一个学生可以在若干学习中心同时学习,把各种社会培训机构变成一个学习中心,让大家有更多选择。好未来也好、新东方也好,白天教室是空着的,可以把这些资源用起来。

所以,学校干什么?学校应该是汇聚人类最美好、最伟大的中心,把人类所有美好的东西汇聚,让不同的学生与之相遇,能够发现自己、找到自己、成就自己,我觉得这是教育应该做的事情。所以,未来学校间的竞争可能不是学校品牌间的竞争,而是课程的竞争。也就是说,未来我不是拿学校的文凭,而是拿课程的证书。我听说,有一些公司已经提出这样的设想:比如说,未来希望我公司的员工是在北京大学学一门课程,在复旦大学学另外一门课程,而这几个课程,都是这几个学校里面最牛的王牌。一个学校系统就像是套餐,未来就是点菜。你想是点菜核算、还是套餐核算?是点菜质量高、还是套餐质量高?那毫无疑问。所以我想,“课程为王”是未来学校发展的方向。那么,我们怎么提供好的课程,引领一个人向善、向美、向真方向发展?这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教师。最近英国的经济学人封面有一篇文章,在封面用很大的篇幅来写“怎样造就伟大的教师?”学校也好,课程也好,所有的背后事实上都是教师。我觉得教师是所有的教育里最关键的,谁站在讲台前谁就决定教育的品质。

未来的教师会是什么样的形态?其实一个好的学校,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技术有多强大,而是取决于你有没有一流的教师,一流的教师现在更多看中效率。实际上,我觉得从未来的角度来说,有一些东西光靠效率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如果没有人性,如果没有个性化的魅力,如果没有对教育深刻的理解,我相信这样的教师终究是不能够创造我们所需要的那种教育的。

关于教师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美国有一项研究显示:排名前百分之十的精英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排名后百分之十那些教师的3倍。在同一个单位时间里,一个教师能够带给孩子的变化是非常之大的。我前面写了一本书叫《致教师》,这本书前面第一个部分叫“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第二个部分叫“借我一双好教师的慧眼”。到目前这本书发行了15万册,是中国卖的最好的教育类的书籍之一。我觉得现在我们更多的是重视了后面的问题——怎么样成为好教师?而对前面一个问题重视不够。作为好的教师,必须同步具有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我上个星期和普罗见了面,这位教师在硅谷的学校里面属于年轻教师,他才教了六年书,但是他已经达到美国教师的前1%。我跟他讨论什么是好的教育,应该说很多观点还是跟我们一致的。

也就是说,一个好的教师不一定有很多经验,不一定头发很白,年轻的教师也可能很卓越。

最后说一个观点,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创造的地方,这是一位很著名的哲学家说的。事实上,我一直在鼓动我的很多朋友,包括邦鑫在内,我说你完全可以去创造立足于当下的未来学校,这完全可以做得到。我们知道,在中国已经有很多人悄悄进行这样的创造,就在北京的郊区,大概有上百家没有复刻的学校。我有好几个朋友,就在那样的学校做校长、做老师,他们不需要政府承认,就是自己去做了。更不要说我们还有那么多的资源,那么多种可能性。我觉得在座各位都是教育的变革者,都是想从事这一领域,当我们联合起来的时候,可能有一天我们的教育就会变化。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