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禹刚 北京报道
针对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表示,金融机构有望根据定单向农户发放贷款。专家表示,在以农户经济为主的农村,这种扩大抵押外延的新贷款模式是一种“思路的革命”,金融服务将能更深入地服务新农村建设。
在日前召开的央行党委中心组“新农村建设”专题学习中,行长周小川透露,由于目前我国农村仍以农户经济为主,贷款对象的有效抵押物缺乏,央行正在研究支持“三农”经济新的信贷方式,探索发展定单农业,在农业生产链条中根据定单去发放贷款。这也是央行首次透露这一思路。
农民贷款难问题一直是农村金融中的难点,据央行统计,截至2005年一季度末,全国累积的农业贷款为1.1万亿元,仅占到了全部贷款余额的6.05%。
针对周小川行长提出的探索发展定单农业,在农业生产链条中根据定单发放贷款这种新的思路,长期关注农村金融问题的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副代表、首席经济学家汤敏认为这是一个“思路的革命”。他告诉《上海证券报》,中国农村是典型的农户个体经济为主的结构,如果缺乏金融机构支持,完全靠自我积累,农户的生产规模很难扩大,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就会很缓慢。但以抵押贷款为主的信贷模式中,缺少抵押物的农户很难获得贷款支持。
“这种思路的过渡,将改变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推动难的局面”,汤敏介绍,他认为以定单获取贷款是一种未来收益的抵押,突破了目前农户必须以实物为抵押的融资模式。
不过汤敏也强调,监管层还必须建立农村金融机构有效的激励机制,并加强农村诚信系统建设,“否则都不愿意、也不敢挨家挨户去冒这个风险,还是愿意把资金贷给有抵押物的企业。”
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周小川还首次提出了对其的定位要求。对于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这两支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周小川表示,农业银行的县级机构要立足于服务县域经济,而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则需要适当调整组织结构,主要承担各种类型的政策性贷款。
而对于目前外界极为关注的农信社改革和发展,周小川表示,农信社改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除少数经济很不发达地区的农信社的生存发展问题需要研究外,“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要坚持走商业化道路”,他认为既要建立正向激励,又必须有防范道德风险的市场退出机制。(□本报记者 禹刚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