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调控考验政府智慧
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增长10.2%,比上年同期的9.9%提高0.3个百分点。10.2%的增幅高于人们的预期,这是否表明经济又显过热?今年经济增长前景究竟如何?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我国经济增速仍处在潜在增长区间;现阶段的高投资具有一定合理性,但要注意防范金融风险;预计今年全年GDP增长9%以上,但如何调控投资仍将考验政府智慧。
潜在增长区间的上限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建说,以前有专家认为我国经济增速应该在10%上下,因为我国经济有能力保持这样的速度。现在来看,我国保持在10%上下这么高的水平上,还有大量的产能过剩,说明还有增长潜力。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昨日表示,一季度GDP的增速仍处在我国经济潜在增长区间之内,只不过是处在潜在增长区间的上限,需要引起注意。最近三年,也就是2003年到2005年,我国的GDP平均增长速度是10%。从季度的数据看,2003年一季度是10.7%,四季度是10.8%,2004年一季度和二季度都是10.3%。今年一季度的10.2%还是处在潜在经济增长区间的上限。
高投资具有一定合理性
一季度,我国全社会投资同比增长27.7%,比上年同期加快4.9个百分点,投资呈现反弹迹象。联系到近几年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驱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认为,目前我国的高投资现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主要是三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工业化。我国处在工业化的中期,正从原来的轻工业化进入重工业化,重工业化需要有大规模的投资,所以我国的投资是很旺盛的。其次是城市化。工业化必然会推动城市化,城市化除了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外,其过程中还会刺激储蓄的上升,而储蓄和投资是正相关关系。城市化表面看起来是人口的转移,其背后则是投资的积累。第三是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通过两方面影响投资:一方面,市场化改革使我国有了大量非国有的投资主体,他们的投资积极性很高,这几年我国的高投资在相当程度上是非国有企业在发挥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市场化改革之后,老百姓突然面临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为了应付不确定的世界需要储蓄,或者节约一些钱买股票、买保险,或者是存到银行买外汇,这些钱最终大部分都会转化成投资。
李扬同时指出,虽然当前我国仍要保持稳定的高投资,但在投资领域上,仍要有所取舍。下阶段投资应主要集中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第三产业以及住宅建设三大领域;发改委重点强调的产能过剩领域不能投资。
也有专家指出,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增长,有可能会出现投资回报递减的现象,即投资的效率下降。目前已有数据表明我国投资效率过低。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企业的投资主要靠银行信贷支持,而投资效率过低就意味着贷款银行信贷支撑的增长,信贷回收的前景堪忧,如果这些投资不能收回,也就是说这些银行信贷还不了,其结果便是金融系统风险的积累,因此投资效率过低的情况一旦长期持续,不仅会带来短期的金融风险,长远的问题将更加严重。今年12月,WTO过渡期结束,我国国内市场跟国际市场将完全接轨,国内的经济、特别是国内企业也就完全暴露在国际竞争之下,为了防止出现大的冲击,我国必须利用这短暂的时间全力做好准备。
投资增幅不要超过22%
多数专家认为,在居民消费平稳增长、出口需求仍较为旺盛的格局之下,今年经济保持9%以上的增速几乎已无悬念,但如何调控投资,特别是如何调控过剩产能将考验政府的智慧。
一些专家指出,历史经验一再证明,投资增长过快,将影响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增大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我国每一次经济的大起大落,都与投资规模过大密切相关。而信贷增长过快,开始可能会推动经济增长,但是接下来可能会引起经济秩序混乱和经济结构不协调等问题。
郑京平认为,大的宏观调控政策要保持稳定,要把过去制定的宏观调控政策落到实处,比如土地的使用要严格按照审批计划进行,而且可以适度把握批地的进度。还有,对于一些项目的上马,一些项目的开工,要更加关注和更加严格地考虑它的市场准入条件,包括环境保护、技术标准、资源消耗标准以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条件。
有专家指出,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引导。现在有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贷款,在贷款的过程中是间接地相信了地方政府的担保,有的项目虽然是民间投资者在出面,但是背后或多或少可能有一种间接的政府担保的因素。对于这个问题,要采取措施,引导和规范商业银行注意信贷的风险。
一些专家认为,今年是调控投资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将全年全社会投资增幅调控至22%左右或以下,相当一部分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将更为严重,一旦国际原油和有色金属价格向下运行,我国通货紧缩的预期将变为现实,明年经济增长将明显减速,甚至可能步入经济景气周期的“下降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