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发出要约 并非“由爱生恨” 并非害怕竞争
借着在搜狐网聊天的轻松环境和脑力激荡,三一重工执行总裁向文波总算把话说圆:三一并未发出对徐工的收购要约,炮轰徐工并非因此前收购被拒“由爱生恨”,也并非害怕徐工投身外资后与三一形成竞争。
向文波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对是否考虑从二级市场收购徐工,尚未进行过认真考虑。但“一个在正常的资本市场上可以发生的事情,在中国资本市场上也同样可以发生”。
“实际上我提出三一能否收购徐工,只是提出一个可供探讨的问题,是一种假设。如果把这个理解为三一要出价收购徐工,这是有偏差的。”向文波明确否认“对徐工提出收购要约”的理解。他认为,其博客上的言论要与其职业角色区分开来,博客的内容既然没有违反信息披露的原则,投资者据此指导其投资行为则失之简单。
“你们或许也理解,有想法而不说出来,是很痛苦的事情。”向文波说,“如果要真的收购徐工,我也没必要把关系搞得这么僵,我只是对外资并购有自己的看法,而且这次外资并购的企业又在我熟悉的领域中,所以我认为有责任讲讲自己的想法。当然,作为总裁,我说话同样也是负责任的,依据是我们之前就通过正式渠道提出参与徐工的改制。”
在否认了“由爱生恨”的感情因素后,向文波仍然提出了双方“恋爱”未果背后徐工“择偶”机制的显失公平:首先,三一彼时的出价并不是针对徐工85%股权而出;其次,商务谈判必然要求连续的叫价和出价过程,而徐工并未提供给三一这种机会;最后,徐工在与凯雷基本谈判完毕的时候,才通过产权交易所挂牌公示招标,形成了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缺乏诚意。“虽然法律上很难找到破绽……但如此封闭的交易过程,让外界很难对这起交易形成客观判断。”
向文波还同时否认了徐工投向外资后会对三一形成威胁的论调。“我们不是怕徐工。徐工主导产品我们做得不多,我们的主导产品徐工做得也不多。另外,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一家企业无论如何也没法逃避竞争。”
在向文波看来,三一与徐工的合作,则恰恰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效应。
在如此否认了若干感情和道德上容易发生的问题后,向文波再次强调自己“忧国忧机制”的责任感:担心国家经济安全受影响,担心国企改制的机制不透明。前者连日来已被他说破了嘴皮。而对后者,向文波认为,借助炮轰凯雷收购徐工的机会,恰应对国企改制和国资转让所涉法律、法规重新树立,建立起一套全新的、完备的、可操作的规则体系。“一是国资出让的程序还不够细,容易导致信息不对称;二是只规定了转让价格不低于净资产的定价底线,对于溢价部分缺乏明晰规定;三是要确立优质资产必须引入竞争机制的原则,而这种竞争应该由市场来主导完成;四是对于一些影响国家安全的资产转移,应有相关机构进行调查,并借鉴国外经验,搞听证制度。”
向文波最后强调,国企改制的着力点,绝不应在“卖”上下功夫,而在于建立好的经理层激励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