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厂谋求的铁矿石“中国价格”并没有出现。
记者昨日获悉,在与三大国际铁矿石巨头“纠缠”了半个多月后,宝钢已与三巨头之一的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BHP)达成2006年度铁矿石价格协议,即粉矿和块矿价格在2005年基础上上涨19%。而据新华社消息:宝钢与另外两家巨头———澳大利亚力拓集团下属哈默斯利公司和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也已达成同样的价格协议,价格信息将分别在21日和22日发布。
这一结果恰好比2000年上涨2.5倍,而中国进口铁矿石数量增加了3倍,涨价幅度基本客观反映了中国需求的增长。
在这场价格谈判中,中国钢铁行业自以为筹码的“中国需求”,恰恰成了供应商手中的王牌。 北京铁矿石分析师胡凯说,2004-2005年正是中国吸收了如此之多的铁矿石,才使国际铁矿石供应出现紧张局面,铁矿业巨头乘机打出“中国需求”牌。结果是,2005年新日铁接受71.5%涨价,2006年蒂森-克虏伯接受19%涨幅,超过了当初BHP和力拓预期的2005年涨价30-50%,2006年涨价12%。
“中国‘大买家’的谈判旗帜,能为中国博得话语权,却使中国丧失了定价权,在这样惊人的需求面前,中国的重要性被认可了,涨价的必要性也被证明了。”胡凯如此认为。
中国如同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也成为全球的工业原料最重要的进口国,铁矿石仅是这个大环境下的一个局部而已,如何在这种背景下谋求中国企业的利益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新华社新华财经分析报告总监陆晓明在其报告中指出,铁矿石长期合同机制虽有双赢的成分,但每年定个“死价”的做法尚无法充分体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这方面,铜精矿和氧化铝的长期合同定价机制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