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格局出现新变化
5月份工业增长了17.9%,城镇投资增长了30.3%,广义货币增长了19.1%,都显示出了年初以来的加快增长趋势。去年以来受到产能过剩压力的钢铁、水泥等产业的增长也在重新加速,有消息说去年国家发改委审定的11个产能过剩部门,目前已经只剩下5个,中国的生产过剩矛盾似乎正在逝去。
是什么原因促使中国经济发生了这些变化?我认为不是中国的分配矛盾已经解决,生产过剩问题也并未消失,而是经济增长格局出现了新变化。
贸易顺差扩大缓解生产过剩矛盾
首先,目前投资需求仍然是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但是投资需求的拉力来源发生了变化。1~5月,城镇投资中增长最快的是制造业,高达37.7%,比投资平均增长率高出7.4个百分点,从其中的30个产业部门看,增长率超过50%的有18个,其中有11个是消费类产业,生产资料类部门只有7个。在30个制造产业部门中,有13个是消费类产业,高增长率的部门高达85%,而17个生产资料类产业中,高增长率的部门只占41%。消费类产业部门的投资高增长,其原因不是国内消费出现了高增长,因为今年前5个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仅与去年持平,都是13.2%,所以消费类产业的投资高增长是被出口拉动的。
其次,今年以来出现的一个新情况是货币的流动性突然增加,到5月份,广义货币的增长率已经比去年同期高出4.4个百分点。央行最近几年一直强调要收紧银根,货币流动性的突然放大显然不是央行有意为之,而是与贸易顺差的突然增加有关。在目前的外汇管理制度下,央行收购外汇都是使用基础货币,而基础货币的投放都会产生放大效应,就是“货币乘数”,目前大约是1:4,即央行投入一元基础货币,到货币市场会形成4元的存、贷款。以今年前5个月广义货币增长率提高了4.4个百分点计算,大约比去年同期多投放了超过1万亿元,而前5个月的贸易顺差同比增加了169亿美元,用这个新增的贸易顺差乘以美元汇率,再乘以货币乘数,就是5400亿人民币,已经占到了今年广义货币新增量的一半。
去年前5个月出口增长率33.1%,今年同比回落到25.7%,增长率回落却出现了面向出口的消费类产业投资高增长,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出口价格与利润上升带动了出口消费类产业的升级性投资增长。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今年一季度中国出口到欧盟的纺织品和服装的均价上涨了28%,美国方向则上涨了15%。
实际上,生产资料类产业的重新复苏也与出口有关。以钢铁产业为例,今年前5个月钢材出口增长了154%,进口减少了26%,这一出一进使中国的钢铁产业增加了近1000万吨的新需求,相当于前5个月新增钢铁产量的近30%。从机械工业看,前5个月产值增长了22%,出口增长了26%,也具有出口带动型特征,因此制造业的投资大幅度增长,都与出口的扩张有关系。
去年7月人民币汇率体制进行了调整,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已经对美元升值了约3.4%,但是并没有挡住中国出口的高增长,反而使中国的贸易顺差突然放大。在中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生产要素价格差距的情况下,调整汇率不仅不能纠正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差额,还会由于发达国家不得不继续接受中国的廉价产品,而导致贸易差额的进一步扩大。
分配矛盾和生产过剩矛盾仍需关注
分析至此,我们可以给出一个简单的结论了:中国的分配矛盾和生产过剩矛盾并没有消失,但新的全球化格局和中国贸易顺差的扩大,给了中国缓解这些矛盾的新出路。分配矛盾导致生产过剩,生产过剩导致出口增长,出口增长导致贸易顺差扩大与货币流动性增加,这是一条紧密相关的线索,也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增长格局的新变化。
生产过剩的程度可以用银行体系的存差来反映。2001年~2003年,当年存差新增额平均是0.98万亿元,2004年是1.4万亿元,2005年猛增到2.92万亿元。2005年贸易顺差为1018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大约相当于当年国内储蓄净剩余的30%。由于贸易顺差仅吸收了国内产出剩余的不到1/3,国内的生产过剩现象仍很明显,表现在今年的经济运行,就是CPI与PPI指数的下行。如果今年的存差新增额保持去年的增长幅度,即使贸易顺差额增长到1500亿美元,也仅相当于国内储蓄净剩余的20%,所以绝不能认为中国面临的过剩矛盾已经缓解了。
目前有许多关于加息的主张,如果以上的分析有道理,则中国的生产过剩矛盾并没有解除,除非贸易顺差继续放大到足以消除国内过剩矛盾,否则就不可能出现持续的经济高增长,如此用加息来抑制“过热”的道理就是不成立的。今年前5个月中国外汇储备增加了1061亿美元,同比多增了250亿美元,其中贸易顺差多增169亿美元,利用外资多增仅有6亿美元,其他30%就是新增流入的“热钱”,主要还是因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不减。在美元进行第17次加息后,人民币与美元的息差已经拉大到3.3个百分点,大大提高了炒人民币升值的成本,有利于阻止热钱的继续流入,而加息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因此是不可取的。有些人认为用央行票据方式对冲外汇占款投放的规模太大了不好,我始终想不出这样操作有何不好。“对冲”的成本是收购的美元利率收益与人民币利率收益的比较,而目前美元与人民币的利率已经很大了,对冲的结果是中国央行取得了净收益,没有什么不妥。所以不管加息是为了抑制过热,还是为了减少对冲操作的负担,都是没有充足理由的。(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