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公布的6月份145亿美元贸易顺差再度让市场哗然,这个数字不但创下历史新高,而且是在政府调控经济过热、化解经济结构性矛盾的背景下,今年第二次改写顺差纪录。同时,市场也正在猜测货币当局是否正在权衡采取加息还是升值人民币或是更多政策,作为下一步调控的手段。而来自各方的信息表明,人民币汇率政策并非是调控经济过热的对症良药。
汇率等政策工具调节能力效力有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从进出口与内需关系角度看,对当前货币政策影响显著的外汇储备与巨额贸易顺差关系密切,如果不能从结构调整上扩大内需,通过汇率等政策工具的调节能力无疑效力有限,也不可能寄望于完全通过汇率调整来平衡国际收支失衡的压力。
渣打银行的资深经济学家王志浩(Stephen Green)也表示,当前政府和货币当局的紧缩政策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放在调整人民币汇率政策上,“通过上周在北京拜访几个部委的官员,我们发现,很多人并不赞成大幅升值人民币。”
汇丰银行的高级经济学家屈宏斌持同样观点,“我们建议央行下半年推出更多鼓励外汇流出的政策,而不是依靠升值人民币来缓解贸易顺差激增”,他表示可以适当扩大人民币每日浮动区间,但他预测人民币汇率年底升值不超过2%。
短期内人民币不具备大幅升值条件
市场人士认为,从中长期看,人民币汇率当然存在比较大的升值空间,但就当前而言,人民币大幅升值的条件并不具备。一方面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巨大冲击: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变为内需增长型经济、外延粗放型经济转变为内涵效益型增长,这些在短期内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此外,央行对于人民币汇率快速升值风险并不好把握,由于外汇市场还在建设的初期阶段,外汇风险管理手段有限,企业管理外汇风险的能力有一个提高过程。同时,由于资本账户尚未完全放开,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与汇率升值的关联度有限。在汇率升值压力面前,中央银行维持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代价也相对有限。
在中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生产要素价格差距的情况下,调整汇率不仅不能纠正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差额,还会由于发达国家不得不继续接受中国的廉价产品,而导致贸易差额的进一步扩大。
贸易逆差并非由人民币汇率引起
央行行长周小川此前也强调,中国巨额贸易逆差并不是由人民币汇率引起的,中国较低的劳动力价格、以及占中国出口半边江山的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是导致出口持续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
昨日人民币收于7.9900元,略低于上周五创出的汇改后新高7.9859元,而在近几周,人民币已经进入“7”时代。上周有市场传言称央行召集紧急会议,要在汇改一周年之际推出新的汇改措施,不过央行副行长吴晓灵上周日澄清了这一传言。但也有市场人士表示,人民币汇改即将满一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只升高了约1.5%,部分机构预测,年底前人民币还有3%至5%的升值空间。
贸易顺差加大掣肘央行货币政策
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副司长张骥日前透露,截至5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9250亿美元,据万亿大关咫尺之遥。此前在3月底,我国超过日本,以8751亿美元的外储首次位居世界第一。
从增量来看,今年的贸易顺差依然为外汇储备的高增贡献不小。头5个月,外储的增量是1061亿美元,其中贸易顺差为466亿美元,占到了44%。对于当前过热的经济以及过快的固定资产投资来说,贸易顺差带来的外储快速增长给央行的货币政策带来掣肘。
央行发行大量基础货币对冲外汇占款,导致市场一度流动性泛滥,以及商业银行放贷冲动。而货币和信贷增长过快则又是央行目前更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通过结汇大量地转化为货币供应,由于存款利息较低,这部分资金正在涌向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从而成为经济泡沫化的直接诱因;但是,近几年外汇储备增加中有不少是国际热钱流入造成的,觊觎人民币升值、及人民币加息和资产升值的好处。
专家表示,正是看到了利率和人民币汇率成为两个相矛盾的调控目标,央行在是否加息上一直有所保留。
从目前来看,央行的货币政策和政府的行政政策已经再度携手,共同对付此轮经济过热。在混合型政策中,央行于4月28日在19个月里首次提高贷款利率,然后在6月调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并大量发行央票回笼银行间流动性。而在行政措施方面,政府下令商业银行严格控制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贷款,并调高按揭首付比例,以抑制房产投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