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正文

陈东琪:调整出口导向政策扩大国民消费需求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陈东琪 2006-07-30 21:38: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内外失衡是当前宏观经济中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引起的一些后果在慢慢显现:第一是影响短期的经济平衡;第二,从国民福利的增加来判断,会引起国民经济运行效率下降。第三是经济安全问题。我们用低价资源、低环境成本换回不断增多的顺差,取得不断增多的外汇,换回的外汇又不在国内投资,去买了美国的国债。在这场交易中,美国得了三大好处:美国政府廉价融资;美国消费者得到便宜产品;美国企业获得低利率资金。加上我们的外汇储备更多是美元,如果以后美元的国家信誉出了问题,对我们来讲安全隐患非常大。
  实际上经济的高速增长,虽然让一部分人生活有所改善,但是7亿多的农民绝大部分人口的生活并没有明显改善。我们可以看到农村在1980年代盖了很多房子,1990年代盖了一次,而最近十多年农村的改善是很小的。东南沿海好些,到了中西部就基本上没有农民盖房子,因为他们没有收入。他们的教育成本和医疗成本在提高,农产品价格却没有提高。农村的公共设施,道路等其他方面也都是很差的。
  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从中长期角度来讲,是体制和增长模式问题,经济增长靠的都是不断地投资和出口。我赞成吴敬琏把这个问题和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结合起来的做法。解释这个问题,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措施都要从这个根本角度出发。短期来讲,政策方面失衡是要检讨的。政府花很大代价支持出口导向,特别是1990年代中后期,在当时的亚洲金融危机条件下,这个政策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但是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还花那么大的代价,用几千亿出口退税来换加工贸易创汇。
  我认为,要尽快调整出口导向的政策,包括降低出口退税率,逐步减少甚至在短期内取消出口退税。现行的出口鼓励政策如果长期搞下去,我们支付的成本会越来越高。第二是政府要担负起支出责任。讲到内需不足,大多数人一开始想到的就是居民消费问题,这当然很重要。但还要强调政府支出责任。事实上,目前通过政府的开支行为带动的需求是严重滞后的,包括基础教育开支、农村公共服务开支和国民社保开支等。改革20多年到现在全民共享的社保体系还没建立。一旦我们的老龄社会来临,就业各方面都市场化,社会保障严重滞后,是要出大问题的。还要更多、更快地增加工资,不增加工资,就难以扩大大众消费需求,就难以提高中低收入者的购买力,就难以持续扩大内需。
  要调整资源和环境成本格局,我建议从法律上、政绩考核上强调并采取措施提高环境门槛,提高包括外资企业经营在内的资源和环境成本,最直接的办法是增收资源税和环境税。
  人民币的汇率升值可以适当快一些,但我不赞成大幅度升值。有人说一年升5%以上,10%甚至20%也不要害怕。我不赞同,我认为可以从近一年来的3.5%提高到4%左右,略快一点。我还是坚持一开始讨论升值方案时提出的“渐进升值”建议。小步慢走,渐进升值,这个路子要走下去。有人说走小步有问题。当然有问题,现实中没有问题的政策措施还没有。其实,走大步,特别是一步到位,问题会更大。一是,一步大幅度升值后,必然会贬值,这会使外汇市场出现强波震荡,会使人民币信誉下降,因为时而大升时而大降,人们认为人民币不稳定,就像以前的日元一样;二是,一次性升到位,你怎么能够确定,那个“到位”的目标值是多少呢?如果不知道合理的目标值,选择任何一个比率如20%或30%,可能会出现“升值过度”,或“升值不足”。科学的办法还是依靠有控制的市场,通过“试错”达到逐步逼近目标值的目的,这样比较有把握,比较稳妥;三是,渐进升值的好处之一,是提升人们对人民币的信任,在这个基础上使人民币在周边市场和国际市场上逐步获得结算、支付、交易、价值衡量、储藏等世界货币的职能,这是一个促使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难得机会!四是,可以稳定外资,如果人民币没有吸引力,这么一个大而不强的经济体,怎么可以长久吸引外资留驻呢?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不识庐山真面目呀!五是,渐进升值可以用一个较长的时间加强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市场上的强势地位,提高国家的“软实力”,这是一个最大的国家利益,是渐进升值所付代价获得的最大收益,也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和策略,不可忽视。
  (陈东琪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副院长)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