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正文

央行加息:加剧流动性过剩 助涨资本品价格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刘勘 2006-08-29 10:02: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央行加息:加剧流动性过剩 助涨资本品价格

加息:可能带来结构性矛盾
事实上,央行此次同时上调存贷款利率27个基点,有可能会带来一种结构性矛盾。因为,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5.85%提高到6.12%,五年期存款利率由3.60%提高调整为4.14%,五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6.39%调整为6.84%,以此来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同时,为了进一步推进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由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扩大为0.85倍,也就是说,房贷按揭利率从过去基准利率9折调低至8.5折,房贷利率实际上调幅度仅为0.06%,其它商业性贷款利率下限保持0.9倍不变,个人房贷优惠利率从10%扩大到15%,反映出加息并不是限制个人购房的信息。
在目前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状况下,各商业银行为谋求发展,从8月21日起纷纷"降价",即银行竞相在央行允许的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内调低按揭利率。由此显示,加息对购房者的压力较小,因为实际按揭利率在往下走。但是,却导致了房地产开发商融资成本有所上升,房地产开发商最终又可能会把上升的成本转嫁到购房者头上。如果加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流动性过剩的现状,那么人民币资产(包括房地产)就会不断被重估,资本品(如房地产)价格也会依然保持上涨格局,投资者自然会追捧房地产股票。
另外,此次加息的短期上调幅度要小于长期基准利率,势必会引导短期或活期储蓄资金转变为中、长期储蓄资金,这种转存现象近日在市场上已经出现,而定期存款的增加无疑会加剧流动性过剩。如果中、长期贷款成本上升幅度超过短期贷款,如5年期贷款比短期贷款利率高出45个基点,必然会大幅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成本。这样,利用利率杠杆作用,可以抑制投资周期相对较长及大型项目再投资和信贷需求的扩张。但是,简单运用加息手段并不能解决给国内经济降温的问题。与美国不同,我国经济缺乏美国连续加息的市场条件。因为,人民币利率尚未完全没有市场化,故市场对利率的敏感性非常低且又相当滞后。尤其是在目前固定资产投资中,企业自筹资金占56%,银行信贷资金占20%,外国资金占4%,其它资金占20%,显示企业自筹资金占比重甚大。所以,加息即使有影响,但我们预期影响的程度也只能达到20%。还有,今年1至7月份,商业银行已完成贷款2.35万亿元,占全年控制目标2.5万亿元的94%,加之美元存在贬值与人民币升值截然相反的预期,因而加息的影响面和力度将非常有限。所以,通过加息来遏制投资过快增长,其效果不但会大打折扣,而且还可能会加大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并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一般而言,加息是反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资源能源价格全面上涨环境中,世界各主要国家普遍用加息来预防通货膨胀。但是,由此认为人民币也应该跟随加息,这种看法是欠妥的。除了同样面临资源能源价格上涨外,我国还面临了人民币流动性过剩、产能相对过剩、消费疲软和结构性失衡等矛盾。例如,今年上半年CPI为1.3%,比去年同期下降1.0个百分点,今年7月份CPI又降到了1%,由此反映出目前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并不明显,且呈现逐步回落的态势,这也说明了我国的产能过剩与有效需求之间的矛盾会更加突出。因此,此次央行同比上调存贷款利率,仍然不能有效地化解这些矛盾。为此,我们只有通过差别手段抑制产能过剩,刺激有效需求和消费能力的提高,才可能是解决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
加息:加剧流动性过剩和催涨资本品价格
此轮我国经济虽然有些过热苗头,但导致经济过热苗头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国际收支严重失衡,这又是导致流动性过剩并造成投资过热的主要原因之一。显然,这些经济现象并不是由货币利率的高低所造成的。也就是说,在国际收支双顺差下,经常项目下贸易顺差持续放大、资本项目下热钱不断涌入,导致外汇占款不断增加,并形成了人民币流动性过剩,这是由国际收支不平衡造成的。因此,不使用汇率工具而采用利率手段,是难以达到降温经济目的的。另外,由于人民币加息与人民币升值幅度之间存在着一种负相关的关系,提高利率并不能减少流动性过剩。随着流动性过剩继续增长,预计市场平均利率水平最终还会再度下行,由此可能会导致加息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