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央行公布了2006年3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指出,初步预计,2006年GDP增长将超过10%,CPI在1.5%左右。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宏观调控各项政策措施的综合作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可能略有放缓,但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强劲。
“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采取综合措施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央行在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下一阶段的政策思路。
“存款准备金工具的运用可以增强对冲的主动性和对冲‘深度’”,央行在报告中肯定了存款准备金率对于回收流动性的积极作用。央行指出,在流动性较多的前提下,小幅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不是一剂猛药,而属于适量微调。目前商业银行持有大量高流动性资产,单纯依赖公开市场操作回收流动性仅是浅层次对冲。
中国人民银行3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未来将进一步规范境外投资操作流程,积极推动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开展境外投资业务。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我国共批准中国工商银行等10家银行境外代客理财购汇额度111亿美元、11家保险公司境外投资额度35亿美元(其中购汇4.7亿美元)以及华安基金管理公司境外证券投资额度5亿美元。
【每日经济新闻】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不是猛药是小幅微调
央行将举措控制货币信贷增长
央行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称,央行将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采取综合性措施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同时,还将着眼于中长期政策,加快经济结构性调整。
央行流动性管理所涉及的流动性主要指范围较窄的宏观流动性,通常特指银行体系流动性,即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央行通过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进而调控货币信贷总量。
央行表示,在我国当前的流动性条件下,搭配使用央行票据和存款准备金率两种对冲工具管理流动性的方式是可行的,是维护货币政策主动性和有效性的必要举措。目前商业银行持有大量高流动性资产,单纯依赖公开市场操作回收流动性仅是浅层对冲,而且对冲数量和进度还受到商业银行购买意愿影响。
对刚刚采取的今年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央行称,存款准备金工具的运用可以增强对冲的主动性和对冲"深度",同时,在流动性较多的前提下,小幅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不是一剂猛药,而是属于适量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