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连环拳未根本改观流动性过剩局面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23日指出,经济增长偏快的势头初步有所放缓,货币信贷过快增长的趋势得到了初步抑制。但是他也表示,高储蓄率和低消费率使得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进而出现流动性过剩,央行短期内将继续注重加强流动性管理。
今年以来,虽然央行已先后采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息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来调控流动性,但是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苏宁在出席“推动协调增长·中国论坛”时候称,今后一段时期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加强短期的流动性管理的同时着眼于中长期的稳定增长,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虽然目前经济正朝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所缓解,但苏宁表示,储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的结构性矛盾是中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
权威数据显示,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历史最低水平。储蓄率则从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5年间快速增长了9个百分点。
“消费率过低造成储蓄率过高,进而又促使高储蓄率转化为高投资率,导致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粗放式的经济增长难以转变。相应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进而出现国内流动性过剩,刺激过度投资和资产价格膨胀,价格稳定面临潜在压力,这已成为金融调控需要应对的最突出挑战。”苏宁表示。
他指出,今后一段时期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适当降低经济增长对外需和投资的依赖,加强财政、货币、贸易、产业、投资的宏观政策相互协调配合。同时,要增加进口,开放市场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同时,央行将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央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的利率形成机制;加强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金融机构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大力扩展债券市场,鼓励债券产品创新,推动机构投资者发展。
【第一财经日报】苏宁:继续加强金融宏观调控
苏宁表示将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既要加强短期的流动性管理,又要着眼于中长期,他还表示将积极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在10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均出现较大幅回落的背景下,下一步宏观调控的走向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在昨天举行的"推动协调增长"中国论坛上,央行副行长苏宁明确表示,要"继续加强金融宏观调控,推动经济协调增长"。
他同时称,今后一段时期,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既要加强短期的流动性管理,又要着眼于中长期,进一步加强经济结构调整。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殷剑峰研究员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观察央行各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会发现,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央行在"后续政策展望"中开始强调"着意于中长期的综合性措施"。
在二季度报告中,央行表示,将加强流动性控制,同时从多方面采取着眼于中长期的综合性措施,加快落实扩大内需等各项政策。在三季度报告中,央行又表示,在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的同时,需要着眼于中长期,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性调整,落实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各项政策措施。
"观察今年一季度以及之前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则并没有这些中长期政策的信息。" 殷剑峰表示。
昨天苏宁表示,当前经济增长偏快的势头初步有所放缓,投资增幅回落,工业生产增速下降,货币信贷过快增长的趋势得到了初步抑制。但他随后表示,储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的结构性矛盾是我国经济长期存在,且难以在短期内迅速解决的突出问题。
苏宁称,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历史最低水平。储蓄率则从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5年间快速增长了9个百分点。
"消费率过低造成储蓄率过高,进而又促使高储蓄率转化为高投资率,导致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粗放式的经济增长难以转变。相应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进而出现国内流动性过剩,刺激过度投资和资产价格膨胀,价格稳定面临潜在压力,这已成为金融调控需要应对的最突出挑战。" 苏宁说。
苏宁表示,要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适当降低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
此外,苏宁还提出了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环境;积极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等共五条政策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