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的结果,未来保荐机构可能只剩下二十来家。”在谈及投行未来发展趋势问题时,某知名券商负责人如是表示。一批资本实力雄厚、专业能力过硬的保荐机构正日益成为市场主角,优质资源越来越向质优投行集中,弱小投行生存状况堪忧,超过六成的保荐机构今年IPO尚未开张。
承销收入差距惊人
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11月20日,今年共有42只股票在深沪交易所挂牌上市,募集资金总额1071.5亿元,有24家保荐机构作为主承销商瓜分了这些发行业务。中国证监会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11月17日,全国共有保荐机构68家。这就意味着有44家保荐机构今年IPO尚未开张。
在这24家投行之中,无论从保荐家数还是筹资总额来看,都有向优质券商集中的趋势。在IPO保荐家数方面,国信证券为5家,平安证券和广发证券紧随其后,均为4家。同时,有14家券商的保荐家数仅为1家。从筹资总额来看,前三名为中金公司、中信证券(18.21,0.13,0.72%)、国泰君安,其合计市场份额超过50%。虽然其中有工行405.6亿元创纪录IPO规模的影响,但不容忽视的是,有14家投行保荐的IPO融资额均在10亿元以下。
而融资额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投行的业务收入。事实上,券商半年报已经显露出冰山一角。银行间市场统计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排在前10位的券商总共实现证券承销收入6.8亿元,其中中金公司和中信证券的证券承销收入都已超过一个亿。但同时,有24家券商的证券承销收入都在200万元以下。今年下半年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国信证券朱琰指出,证券公司债券发行和股票发行的结算将在三、四季度集中体现,据测算,中信证券仅在国航、中行、保利地产(34.05,-0.56,-1.62%)和江山化工(14.48,-0.15,-1.03%)四个项目上即有望获得近3亿元的承销收入,在增发项目上又有望获得5亿多元的承销收入。
“强者更强”
与此同时,后备上市资源亦呈现不平衡发展态势。在部分券商为找不到项目而发愁的时候,却有不少拟上市公司主动联系优质券商洽谈上市事宜。据平安证券副总经理薛荣年介绍,自今年8月以来,已经有5家企业主动找到平安证券商洽上市事宜。目前该公司的项目储备较为丰富,在山东、江苏、上海等省市都有较多的项目储备,其中有多个项目将在明年1季度之前上报中国证监会。
国信证券投行部资本市场部总经理龙涌亦表示,目前国信证券处在不同阶段的项目储备已经有几十个,其中有四五个IPO项目已在前段时间上报证监会,还有部分项目等年报做完审计即可上报材料,2007年具备上报条件的项目有十多个。龙涌指出,国信证券在中小板的过往业绩和累积的市场声誉,使国信证券在项目储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目前国信证券在中小板已经保荐了3+5家IPO公司,即新老划断之前3家,新老划断之后5家。有了上述业务基础和市场影响,一家上市公司往往可以带动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的上市项目资源。
保荐人多往高处走
在上市资源向优质券商集中的同时,作为投行核心竞争力的保荐人,也在不断向优质券商流动。中国证监会公布的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11月17日,有700名保荐人分布在68家保荐机构。保荐人数排名前20位的保荐机构共拥有保荐人590人,占保荐人总数的84.3%。其中,广发证券和国信证券拥有保荐人数最多,分别达到44个和40个。而在2005年5月30日,这两家券商的保荐人数仅为31名和22名。此外,招商证券和平安证券的保荐人数同期也从12名增加至21名。
国信证券龙涌表示,投行项目储备主要靠人,一方面新招的人员可以直接带来项目,另一方面更多的人员可以跑出更多的项目来。国信从去年开始就大规模扩张,目前投行部门的人员规模已经超过150人,其中有40个保荐人。
一位刚刚从某规范类券商跳槽至创新类券商的保荐人直言,质优券商有相对丰富的项目资源,这是最吸引保荐人的地方。据悉,他原所在券商给保荐人开出的年薪达40万元,而新东家开出的年薪仅为25万元。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保荐人向质优券商流动,直接导致部分券商丧失保荐机构资格。中国证监会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有保荐机构68家,比2005年5月30日的77家减少了9家。资深投行人士预计,这种趋势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