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刘伟日前指出,当前,我国在货币政策的总量和目标的选择上越来越困难,空间也越来越小。
刘伟是在9日召开的“第三届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安全战略论坛”上做上述判断的。他认为,除了选择难度的加大,货币政策的局限性还体现在与财政政策的方向、政府行为的周期性差别以及需求效应三个方面。
从增加的财政赤字、大规模发行国债以及一系列减税政策来看,我国正在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其客观作用是扩大内需。然而,从货币政策来看,央行自2003年9月开始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持续收紧银根。因此,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出现了“一松一紧”两个完全背离的走向。“这种被动的松紧搭配使得货币政策具有很强的局限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同方向性受到了严重干扰。”刘伟不无忧虑地指出。
从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行为主体———政府的行为来看,则出现了周期性差别。从前期的招商引资,到近期违背投资周期的抑制开工形成鲜明反差,以至中国宏观经济陷入了周期与反周期的博弈。
刘伟认为,最后一个局限性体现在货币政策需求效应的递减上。一方面,中国经济正在陷入流动性陷阱中。在其他投资渠道不畅通的影响下,紧缩的货币政策对缓解流动性过剩没能产生多大影响。另一方面,如果通过采取提高利率的政策,使通货膨胀预期降温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从2003年至今实行的收紧银根政策并没有使通货膨胀预期下降,反而还出现了升温。通过以上表现可以判断,货币政策对需求产生的效应正在受到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