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江淮汽车董秘王敏:"轿车之旅"启程

来源:中国证券网 2007-02-05 09:41: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江淮汽车“轿车之旅”启程
  公司否认目前与奇瑞资本联姻
  近日,江淮汽车(600418)的轿车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至此,一直困扰公司轿车项目发展的障碍终于被清除。
  据该公司一高层透露,江淮汽车首款轿车产品样车已经生产出来,计划将在今年4月份的上海车展上亮相,并将于第三季度上市。届时,轿车自主品牌大家庭又将迎来一位新成员。
  轿车制造蓄势待发
  江淮汽车董秘王敏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公司几年前就开始着手筹备轿车项目,但由于当时国家对轿车行业进行宏观调控和政策收紧,所以一直未能拿到进军轿车领域的“通行证”。尽管审批遇到了困难,但公司在轿车项目上的准备工作却一直没有中断。
  王敏表示,江淮目前进军轿车领域可谓水到渠成,通过瑞风MPV、SRV等乘用车过渡产品,初步完成了产品研发、销售渠道、品牌提升等经验积累,已经从产品技术、组织机构、资金、管理、企业文化等多个方面做好了向轿车领域进军的准备。另外,大股东江汽集团、政府方面也都表示支持轿车项目。
  据了解,江淮汽车现已分别在意大利和日本设立了海外研发机构,从前期自主研发的瑞风2代、3代和SRV等产品来看,江淮汽车在整车和发动机方面的研发能力已经步入了国内先进行列,这些都为江淮进军轿车行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敏介绍,在获得正式批文之前,江淮汽车已经完成了10余款轿车车型的储备,其中首款轿车产品样车已经生产出来,计划将在今年4月份的上海车展上亮相,并将于第三季度上市。
  高端介入 低端推进
  至于在轿车项目上的推进线路图计划,江淮汽车早已胸有成竹。
  据王敏介绍,国内早期的自主品牌轿车生产厂商如奇瑞、吉利等,都是从低档次、低价格的经济型轿车入手,逐步发展壮大的。这样的战略固然能够发挥自主品牌的成本优势,避免和合资品牌的直接竞争。但同时也在消费者心目中造成了自主品牌低档次、低质量的不良印象,对于公司未来的进一步发展相当不利。因此,江淮将选择中高端车型作为轿车市场的切入点,一开始就以高品质、高性能与优异的质量来赢得市场的认可,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公司的品牌形象,也为未来推出其他类型轿车项目时维持适当的毛利率水平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据透露,江淮当初在MPV和重卡项目上推行的是“高端介入,低端推进”的发展策略,实践证明这一发展策略是成功的。本次发展轿车项目,仍打算继续推行“高端介入,低端推进”的发展策略,即等中高端轿车车型发展基本成熟,获得市场认可后,再相继开发系列低端车型推向市场。公司方面表示,相信本次在轿车项目上遵循“高端介入,低端推进”这一原则取得成功只是个时间问题。
  大力发展乘用车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商用车和乘用车的销量比是7∶3;2000年这一比例变为5∶5;现在商用车比重又进一步下降,其与乘用车销量比降为28∶72”。
  王敏介绍说,虽然江淮汽车在商务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商用车有限的市场空间和利润逐渐下滑的趋势,迫使企业进行战略转型,大力发展乘用车。另外,从全球汽车企业发展的历程来看,单独生产商用车的企业要么被大企业收购要么自己经营不善而破产。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公司选择发展乘用车进行战略转型。
  “虽然公司进行战略转型短期内盈利能力有限,但是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只能牺牲短期利益而谋求长远发展”,王敏表示,“短期内公司将实行乘用车和商务车并重发展,但是长远的战略计划应当是以大力发展乘用车为主”。
  对于前期坊间一度流传的江淮与奇瑞联姻的传言,王敏说,江淮和奇瑞在技术和管理上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但是目前还没有任何涉及到资本层面的合作。当然,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未来不排除两公司进行资本层面合作的可能。
  自主品牌大旗能扛多久
  “自主品牌大旗到底能扛多久?”王敏没有正面回答。但他侧面回应称,江淮以前做出进军商用车等其他领域的决策时曾受到很多质疑,但是最后都取得了成功。另外,奇瑞的发展轨迹已经不容置疑地证明,自主品牌轿车的发展空间是相当巨大的。
  目前,自主品牌轿车经过激烈市场竞争的洗礼,已经在技术积累,经营管理,营销网络建设,售后服务支持等方面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具备了与合资品牌分庭抗礼的实力。
  从政策角度上看,国家的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就明确指出,“发展自主品牌,不断提高自主品牌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其中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60%以上”。而目前,高档轿车,经济型轿车中自主品牌的比率仅为2.4%和26.8%。目标与现实之间巨大的反差表明未来自主品牌轿车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从制造成本上看,汽车产业是一个技术与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中国目前具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合资品牌的汽车由于各种技术费用的制约导致成本严重偏高,国内合资品牌汽车的售价比国外车的价格还要高已成一种普遍现象,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并没有显现出来。而自主品牌在成本上具有巨大优势,完全可以凭借成本的优势在汽车市场占有更大的份额。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