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正文

对央企重组的另一种担忧:会不会加剧不公平竞争?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孙立坚 2007-03-01 15:04: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中国政府正在利用市场机制采取重组的战略来加快央企的改造步伐。因为,今年是中国加入WTO后全面开放的关键一年,2008年奥运题材和2010年的世博题材会给中国市场带来宝贵的商机和丰厚的“红利”,这些机会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被我们争取到而成为我们完成向市场经济成功转型的助力器,将取决于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政府对国有资源的调控及管理能力上。
央企重组是中国脱离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因为是存量上的脱胎换骨,所以,就要比目前的体制创新、技术创新这类增量改革要困难得多。尽管央企目前的利润可喜可贺,但是,从企业的创新机制、治理结构、管理效率等指标上看,我们和国外的某些大型企业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利润的可持续性还会引起质疑。央企的竞争力不能提高,有可能直接会造成百姓福利的损失,严重影响其公共产品供给的规模,范围,质量和价格,从而也就影响到消费者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现在人们似乎又有另一种担心:央企重组会不会加剧不公平竞争,会限制民企机会?
我们不妨看看日本的例子。
上世纪末,日本就在为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与市场、政府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热烈争论。1999年,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的日本三位著名学者共同出版发行的题为《市场的作用、国家的作用》这一专著,得到了当时日本业界、学界和政界的高度重视。这本书传递的观念是:只有企业参与的市场会失去国家竞争力,光有强势的政府而缺乏具有经营活力的企业载体,也会失去国家竞争力。只有官民有效地结合,才能真正提升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他们的判断依据是,目前市场的开放度前所未有,很多跨国企业的能量已超过了当地本国企业的规模以及所在国政府能够控制的范围。而且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市场上顺利发展,很大程度是因为都得到了母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尽管今天这三者间的关系在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但是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机制是否有效已经涉及到一个国家对外的竞争能力上。所以,央企重组的第一个目标就应该是整合资源,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争取在更大的国际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做法也是顺应当前企业发展的现代化模式。但是做大不等于做强,做大不等于垄断,由于央企重组后的定位集中在某些涉及国家安全的关键产业,再加上企业发展的连带效应,重组后的央企应该跟民企和外企形成一个良性的互补关系、合作关系。但是,重组后央企如果缺乏现代化的企业治理机制,缺乏产品的研发能力和市场的定位,那么央企和其他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就无法建立,当然也就有可能制约其他类型企业的发展。因为一些有活力的民营企业或外企完全可以替代央企提供性价比更好的产品。
从市场上看,央企整体上市不仅没有打压股市反而被市场青睐,这主要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央企的重组计划被市场认可,即这种做大做强的战略今后一定会带来企业高额的回报,事实上有些重组完的央企业绩明显改善。其次,央企整体上市能够站稳市场,尤其在目前流动性十分宽裕的情况下,再加上股权分置改革顺利推进,整体上市不会对股价有下压趋势,反而大家都认为,这种大型企业的股价波动性小,便于操作。之所以没有采取分拆上市,是因为目前国际市场上跨国企业的力量迅猛提升,改变了一个国家现代化企业的发展模式———让人们意识到政府主导下的做大做强战略不可轻视!不过,我们也要注意到一个消极因素,没有选择分拆上市,是因为一旦分拆上市,央企的部分“劣质”资源就会成为政府巨大的财政成本。何况目前市场流动性宽松和香港股市的红筹股推动效应,所以政府认为整体上市有利于降低央企重组的财政成本。当然,如果这种整体改革没有带来企业内部机制上的变化,那么,由于对大型企业外部约束力的相对疲软,很可能造成央企的重组留于表面形式,换汤不换药。比起分拆上市的做法,这样的整体上市反而会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更大的障碍。(作者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