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正文

肉蛋袭击 料成未来CPI上涨主动力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鲁政委 2007-06-01 08:1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近来猪肉价格出现全国性普涨,鸡蛋价格也出现较大幅度上涨。这使得居民开始出现替代选择,从而推动其他肉类和部分水产价格也开始出现上涨苗头。所有这些,给5月及未来CPI走势带来了诸多不确定。
  分析显示,从同比指数来看,猪肉和鲜蛋价格短期内难以显著回落。在未来4-6个月时间里,其都将成为CPI指数上行的主要动力。
  肉、蛋对CPI直接影响大于粮食
  2004年和2006年两次粮食价格上涨的经历,使人们对粮价上涨影响CPI的情形印象深刻。数据显示,肉、蛋在CPI篮子中的直接权重要比粮食高得多。
  我们测算了食品子项中各主要成分的大致权重。在整个CPI篮子中,粮食仅占约3%,肉禽及其制品则占到了约8%,鲜蛋约为1%。仅从权重来看,肉、蛋对CPI走势的直接影响(不考虑各自可能造成的间接影响)要比粮食高出约5个百分点。因此,肉、蛋价格的变化值得高度关注。
  肉、蛋价格上涨又一原因
  由于粮价上涨造成的成本推动因素和疫病的影响,已被各方充分讨论过了,此处不再赘述。这里主要集中讨论另一个因素,即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对肉、蛋价格影响的分析。
  笔者在《上海证券报》5月9日《提高收入水平是激发消费需求关键因素》一文中明确指出,如果可以以“二元”格局来划分目前我国的居民收入和消费状况的话,那么,已达小康生活水平居民的消费将向汽车、居住、保健、旅游休闲等领域转移;而对于尚处在温饱线附近的居民来说,其未来的消费将主要是向吃好、穿好转变,因此,肉禽蛋奶、衣着、烟酒及用品可能成为其消费重点。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数据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肉禽及其制品在最低收入户(占总人口的10%)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为11.0%,在最高收入户(占总人口的10%)则仅为4.0%;蛋类在前者消费支出中约占1.6%,在后者的消费支出中仅占0.4%。2004年以来,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等措施,都极大地改善了低收入居民的收入状况,提高了其消费能力,从而构成了本轮肉、蛋价格上涨的需求方动力之一。
  CPI中肉、蛋价格的波动特征
  捕捉肉、蛋价格的波动特征,是研判其未来走势的关键。应该说,通过环比数据观察其价格的上涨趋势更为可靠,但遗憾的是,我们无法得到肉、蛋的环比数据。同时,考虑到我们分析的重点是肉、蛋价格变化本身对CPI同比指数的影响,因此我们其实可以方便地观察肉、蛋同比指数的变动情况。我们分别从指数波动趋势和对CPI指数净贡献两个角度,考查了2001年以来肉禽和鲜蛋价格同比波动情况。
  肉禽价格波动规律。从波动趋势上看,撇开短期变化,大致可分为6个区域。每次上行或下行周期均至少持续10个月以上,自2007年2月到目前,肉禽同比指数已下行3个月。根据历史推断,超过3个月的同比指数回落,基本可以确定未来趋势,因此在未来7个月左右的时间内,肉禽同比价格指数可能还将逐步小幅下落。
  当然,虽然同比指数本身回调,但可能依然高于100,这意味着,其对当期CPI同比指数依然会有正的贡献。因此,我们还需要换一个角度,即从肉禽指数大于还是小于100持续时间的角度进行一个经验考查。以是否高于100为标准,2001年以来的肉禽指数变化基本上可被划分为6个阶段。根据历史经验,本次肉禽价格指数高于100已持续了17个月,持续时间为2001年以来第二长时期,仅比最长时期少6个月。根据今年并不乐观的粮食形势,并考虑到肉禽生产周期,我们推断,可能在整个下半年,肉禽指数都会保持在100以上。
  鲜蛋价格波动规律。我们同样从轨迹变化趋势与对CPI的净贡献两个角度进行考查。从鲜蛋价格变化趋势角度看,撇开短期小幅波动,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根据上述趋势至少持续17个月以上的历史经验,未来鲜蛋价格可能还将至少持续6个月上扬。
  从鲜蛋同比价格指数是否高于100来看,可以分为5个阶段。根据历史经验,保守估计,鲜蛋价格指数还将至少持续4个月保持在100以上。
  肉、蛋价格将构成未来CPI上涨压力之一
  由于部分地区猪肉价格已达近10年来的历史高位,考虑到去年5月以后月份基数已有所提高,因此,从当月同比指数来判断,虽然不能判定肉禽和鲜蛋同比指数会继续走高,但其在随后4-6个月左右的时间内保持在100以上应该是可以判定的。这就意味着,肉、蛋价格将构成为未来CPI上涨的压力之一。
  虽然在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之后,已有局部地区的猪肉价格和禽蛋价格出现小幅回落,但似乎很难认为肉、蛋价格回落的趋势已就此形成。相反,短期内试图促使肉、蛋价格过快下落的努力,可能会影响未来的肉、蛋供应,从而使价格上涨的压力更为持久。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