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热点问题,在参加日前举行的投资理财论坛上,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国刚对当前宏观经济认识存在的一些误区予以了澄清。
误区一:
用货币政策解决物价问题
在连月CPI指数接近并超过3%的警戒线后,“加息”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而王国刚指出,当前,提高利率的做法对于解决物价上涨是没有意义的。
“目前对于物价上涨有一个错误的概念,就是将其简单等同于物价膨胀,认为是由于货币发行过多导致的,”王国刚说,“实际上,至少有四种情况能够造成物价上涨。”首先,由于我国曾经实行政策性补贴措施,从而造成了商品价格低于价值。取消这一措施后,价格自然出现了上涨。第二,包括土地、技术等在内的很多资源过去是没有价格的。当这些资源有了价格后,物价成本也就出现了上升。第三,当某一市场的供求格局发生了变化,即供小于求。第四,由于货币发行过多而导致的物价上涨。
王国刚指出,前三种物价上涨的情况都与货币发行量无关。“很多人希望通过货币政策来解决当前的物价上涨问题,而实际上,货币政策并不能起到这一功效。”
误区二:
上调利率是市场化方向
市场普遍认为,自2004年10月28号第一次调整利率开始,中国的利率就进入了一个上升通道。但王国刚认为,实际上,中国利率的市场化走势应该是处于下降通道中。
王国刚认为,从市场资金面来看,银行系统积累了大量资金,其中大部分资金还没有用出去。“凭什么还要抬高吸收新资金的成本?中国利率的走势应该逐渐下降。”之所以背道而驰的不断上调利率水平,主要是政府为了抑制经济增长过快,投资增速过高采取的“行政性”手段。
王国刚指出,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存贷款利率;缩小存贷款的利差;加快各类金融产品的发展都成为当前推进利率改革的几项主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