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昨日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当前“感受通胀”可能大于“实际通胀”。而目前有机构预测7月CPI数据高达5.6%,全年CPI将上涨4%左右。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疑惑,通货膨胀是不是已降临,涨价会引发紧缩调控政策继续升级吗?
专家分析认为,由于经济快速增长,以前设定的3%的CPI“警戒线”也许已偏低,4%的物价涨幅应是可以接受的。
一般来说,个别月份CPI超过5%的涨幅,并不能代表长期通胀趋势。正如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上月底所说,是否发生通货膨胀还要看发展,目前不能说通胀“越来越近”,食品价格上涨是短期因素。即使全年物价上涨4%,可能也未脱离“健康”水平。
首先,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会对物价产生上涨压力。过去四年,中国经济增速均超过10%,均超出了年初7%-8%的目标。通胀目标值也许应该“水涨船高”。
花旗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3%的通胀目标是与8%左右的GDP增长目标相适应的。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超趋势”增长,未来三四年经济增速可能都在10%以上,CPI目标不应该仍限制在3%以内。以今年为例,上半年GDP增速为11.5%,则CPI上涨4.5%-5%都是可以接受的。
即使是以4%-5%作为通胀目标,与我国10%以上的GDP增速相比仍不到一半。美国经济增长不到3%,最近一期CPI年率却达到2.7%左右,几乎是1/1的关系。就算考虑到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一差异也相当悬殊。
其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增长,这也是应提高CPI目标的因素。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0.4%和14.2%;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3.3%。这直接刺激了上半年的消费上涨。收入的增长很容易、也理应体现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中。
此外,昨日货币政策报告也提到了劳动力成本上升、能源价格上涨等推高通胀水平的因素。这些中长期因素应该导致通胀水平的底部抬升。
实际上,一些新的涨价或降价因素在年初可能不会凸显出来。每年年初设定的CPI目标,往往是与前一年通胀情况相关联的。
例如,2005年到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通胀目标分别是4%、3%、3%。而2004-2006年的实际通胀水平分别是3.9%、1.8%、1.5%。2005年目标值与实际值相差2.2个百分点。
国际通行的对通胀趋势的判断,也很难准确预测到食品、能源等短期因素的扰动。
这样看来,即使今年CPI超过原定目标,达到3.5%-4%左右,可能也并未脱离“健康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