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正文

叶檀:只有创新才能规避资本市场潜在风险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叶檀 2007-08-29 11:15: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信心一致,头部到达。股市涨也罢,跌也罢,如何提供合适的手段,应对潜在的下跌风险迫在眉睫。
  如果我们的金融创新步伐跟不上货币与资本市场的开放步伐,中国的资本市场将会重演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股市被击垮的一幕———日本投资者由于过份自信,同时又缺乏看空期权等避险手段,导致日本投资者成为全球投资者享用的美餐。
  每次股市长期上涨,都有一种奇特的信心充斥于股市之中,这固然由经济上涨催生而来,也因为成长型市场对于股市风险的天然隔膜。
  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资本市场就是如此。高盛著名金融工程专家伊曼纽尔·德曼描述了当时以美国为首的投行对于风险机会的把握。1989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日经指数达到38915.50点,日本国内投资者对于泡沫说嗤之以鼻。对经济的信心在日本国内催生出令人匪夷所思的融资形态,日本公司在资本市场向投资者借贷,双方约定,如果贷款到期日经指数下跌,企业将支付给投资者更多的利息,以换取借款时的利息。
  这些公司相当于把日经指数的看跌期权推销给了债券投资者,而这些投资者留下债权,转手把看跌期权卖给了对此感兴趣的国际投资者。事实上,这样的对赌协议之所以能够出台,是因为企业与投资者都相信日经指数不会下跌,因此把看跌期权当作烫手山芋,廉价甩卖给高盛等国际大投行。
  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当时高盛等公司已经瞄准了日经指数下跌后的收益机会,那些从物理学家、数学家变身为期权、债券模型建立者的金融工程专家们,正在加紧测算日本市场金融衍生品的收益率。高盛推出了资本市场上著名的“丹麦王国日经指数认沽权证”,高盛将主要从日本保险业中买到股指认沽期权卖给丹麦王国,而丹麦王国将其转售给其他权证购买者,日经指数稍有下跌苗头,认沽权证大卖。
  金融衍生品市场在监管之外如野草蔓延。1990年初,“日经指数认沽权证”推出不到一个月,日本股市毫无抵抗力的掉头向下。以高盛为首的国际投行在此役中大获全胜,日本股市的下跌成全了他们。
  摆在明处的风险叫挑战,来自暗处的无法掌控的风险才叫风险。
  高盛之所以能够推出认沽权证,原因就在于,他们掌握了避险工具,并且能够通过国际一流的金融分析师对冲日元贬值等风险,成为投资者乐于接受的业务。这种金融创新就是从避险工具中获利。
  目前投资者对于人民币升值的信心已经到达某种高度,国外投行甚至已经推出某种与当时日本企业融资相类似的产品,即企业融资时,只要人民币升值超过一定幅度就不用还利息,而贬值则必须加倍归还。
  这样的产品之所以有人接手,说明大家都在打一个赌,那就是人民币只会涨不会跌。可以想像,为了对冲如此巨大的对赌风险,精于计算的国外投行们一定已经在酝酿类似于沪深300认沽期权之类的产品。谁能保证中国资本市场在两年后仍然上升,人民币会升值到永久?精于计算的国际投行在等待中国资本市场飞过去的100只白天鹅之后的那第101只黑天鹅,只要出现一只黑天鹅,他们就赢了。这一情形与日本当年的情形何其神似!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创新工具仍处于原始的蛮荒阶段,投资者只能从组合交易的单边做多中赢利,即便是QFII也只能从不同企业的股票购买中,体现原始的对冲性质。机构通过深跌之后的抄底实现赢利,而国内投资者由于缺乏避险工具只能任其鱼肉,这导致中国资本市场时常发生痉挛性的下跌,以破坏性力量求得股市的平衡。
  成熟资本市场的标志之一就是有做空机制,有投资者能够大量购买的市场化的避险工具,但我们的资本市场在这方面仍属空白,目前作为股改衍生品出台的认沽权证,不仅没有避险作用,反而增加了投机倾向。
  更急迫的是,我国的货币开放步伐快于资本市场的创新工具的推出,由于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央行已经出台了多项变革性举措,目标直指人民币自由兑换。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的股市目前之所以成为国际次级债危机的避风港,原因就在于人民币不可兑换,一旦局面改观,缺乏避险工具将使市场岌岌可危,国际投行可以借助丰富的创新工具,在中国资本市场攻城掠地,无论多空,均能占得先机。
  要化解这一根本疾患,最好的办法是在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开放之前,尽快在国内市场推出金融创新工具,进行试点与演练,寻找出对抗的一两个绝招,方有抗衡的可能。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